繁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央厨房融合平台 | 网站客户端 | 采编
毛主席在任家山
时间:2015-07-06 17:24:57作者:薛伟    点击数:次    来源:子长新闻网

任家山革命历史大事记

    背景: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向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在转战陕北的一年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坚持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运用蘑菇战术,以少胜多,先后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的重大胜利,粉碎了胡宗南的进攻。边区人民踊跃参军支前,为争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月11日,美军观察组撤离延安,国民党空军开始实施密集轰炸,陆军呈三面合围之势。
    3月12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叶剑英率一部分中央机关人员离开枣园,北上子长县(原安定县,后同)王家坪。
    3月14日,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转移至子长县史家畔和好坪沟,继续播音、出版。
    3月18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
    3月23日,毛泽东就青化砭战役复电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兼政委彭德怀,同意其22日电报中提出的作战部署。
    3月24日,相传毛泽东在转移任家山的夜行军途中写就《五律·张冠道中》。
    3月24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转移至子长县任家山村。
    3月25日,青化砭战役,歼敌31旅旅部及92团,共2.9千余人,活捉少将旅长李纪云。毛泽东接报后立即电贺彭德怀、习仲勋。
    3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与先期到达王家坪的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叶剑英会合,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研究党中央的去向问题。
    3月25日,任弼时向毛泽东汇报了山西15岁女共产党员刘胡兰的事迹,毛泽东深为感动,挥毫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3月26日,毛泽东在任家山召开会议,鉴于战时条件,决定《解放日报》停刊。
    3月27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彭德怀电,就羊马河战役进行部署。
    3月28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电告彭德怀、习仲勋、贺龙、李井泉:“中央决定在陕北不走”。
    3月28日,中央机关离开任家山、王家坪,毛泽东一行前往清涧县枣林则沟,周恩来去晋西北布置工作。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完当天节目后连夜转移。
    3月29日,毛泽东一行到达枣林则沟。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坚持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其他两位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朱德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


党中央和毛主席转战陕北路线图。延安-刘家渠(延川)-徐家沟(清涧)-高家硷(清涧)-任家山(子长)-枣林则沟(清涧)。毛泽东依靠卓越的军事才能,转移的路线让国民党军队屡屡扑空。在艰难的形势下,沿途仍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协助,农家子弟踊跃投军。可以说从军事上来讲这是一条转移路线,从政治上来讲这是一条群众路线,政治路线保证了军事路线的成功。


毛泽东旧居近照。经过几次侦察,侦察员发现子长县任家山一带地理条件、群众基础都适合中央领导人暂住,特别是马德旺家的窑洞,其中一孔有拐窑,利于防空,故安排毛泽东居住,与其同往的还有江青、毛岸英、李讷。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人住在王家沟村齐明亮家,中央报社设在好坪沟村。这些村都有当时所住人员留下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随身携带物品。

靳之林画作。靳之林是当代著名画家,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这张画是靳之林1975年在任家山实地参观后诞生的作品,根据窑主的回忆,再现的当时窑内的摆设。因旧居内现在空无一物,所以这幅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任家山革命历史故事

(一)转战初捷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和部队撤离延安后,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采用迷惑战术,使胡宗南主力向安塞方向扑去,整编27师的第31旅做为翼侧掩护部队沿咸榆公路北进,而我西北野战军主力则在青化砭设伏以待。25日,第31旅进入青化砭伏击圈时,我军主力立即展开拦头、断尾和两翼攻击。经过1小时47分钟的战斗,将31旅旅部及第92团共2900余人全部歼灭,少将旅长李纪云被俘。我军仅付出伤亡265人的代价。
    此时是毛泽东到达任家山的第二天,距离撤离延安仅仅六天时间。这一仗大大振奋了士气,也回答了许多人担心毛泽东所率领的党中央留在陕北是否安全的问题。所以有人说:它为党中央留在陕北举行了“奠基礼”。
    毛泽东得到青化砭战役胜利的消息,非常高兴,随即挥笔在电报纸上写下“甚慰”两个字,并立即复电彭德怀、习仲勋:“庆贺你们歼灭三十一旅主力之胜利,此战意义甚大,望对全体指战员传令嘉奖。”并指示“准备打第二仗”。不久,果然又取得羊马河战役的重大胜利。

彭德怀、习仲勋等人在青化砭前沿阵地视察。

(二)出自任家山的重要战略决定

    1947年3月,国军以十倍于我军的兵力进攻延安,中共中央机关及部队被迫战略转移,中国革命又到了危急关头,何去何从,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4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抵达任家山,并于先期到达王家坪的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叶剑英会合,短短数日之内,中共中央书记处频频开会,商量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不少人主张,陕北兵力单薄,非常危险,应该撤到黄河以东去。毛泽东却认为,坚决不离开陕北,要和陕北军民并肩战斗,拖住蒋介石的最大的预备队胡宗南集团。
    青化砭大捷的消息传到任家山后,一个重大决策已经在毛泽东的心中酝酿成熟。27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就羊马河战役进行部署时提到:“中央决定在陕北不走”,又在为中央军委起草致贺龙、李井泉并告彭德怀、习仲勋电中指出:“中央率数百人在陕北不动,这里人民、地势均好,甚为安全。”从中我们能够觉察到毛泽东深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法则,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紧紧抓住“地利”与“人和”这两个因素,毅然决定把党中央留在敌人重兵围攻的陕北高原,为争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解放日报》停刊

    《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治理论刊物。1941年5月1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了创刊通知,自16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向全国宣达。中共中央和各中央局、分局不少领导人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过文章。毛泽东为该报撰写、修改了大量社论、评论和消息。他的重要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都是首先在该报发表的。
    1947年3月14日,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 《解放日报》社由清凉山转移至子长县史家畔村继续出版。
    3月26日,毛泽东在任家山召开会议,他鉴于转战的战时条件,决定《解放日报》停刊,报社人员迁往晋察冀边区的平山县西柏坡村。3月27日,《解放日报》正式停刊,《解放日报》未竟的事业,由新华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继续完成。
    1949年4月24日,中央决定把《解放日报》的报名交给上海,现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


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刊名为毛泽东亲笔题词,与现在《解放日报》完全一致。
 

任家山红色文化遗产

(一)五律·张冠道中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
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五律·张冠道中》一诗根据抄件刊印,因战时条件所限,未存留原件,也未对成诗的时间、地点有详细记载。有研究认为这首诗写于1947年3月24日的夜行军之中。这一天原定的青化砭伏击战没有打响,毛泽东夜晚又要转战往任家山,陕北公路状况很差,又不能开灯,毛泽东乘坐的美式吉普,随行人员多乘马车,春寒料峭,夜雾沉沉,颠簸踽踽,形状艰难。毛泽东怀着初离延安、奔波袭战的复杂心情,感慨成诗。诗名中的“张冠道”,一般认为是转战途中的一条乡村小道,具体地点无从考究。


毛泽东转战陕北行军照。拍摄于1947年3月。

(二)为刘胡兰题词

    许多人都知道“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八个大字是毛泽东为山西15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的题词,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句话是毛泽东在转战途中的任家山题写的。
   1947年3月25日,毛泽东与先期到达的刘少奇、朱德等人胜利会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他汇报了一位小姑娘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遗憾的是,在紧张的战斗中,题词不幸丢失。如今的题词,是毛泽东在1957年烈士就义10周年之际重新题写的。

左左图左图:毛泽东为刘胡兰同志的题词。              右图:刘胡兰同志肖像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中共子长市委宣传部主管 子长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6112020001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27420062
编辑部电话:0911-7122593 新闻热线: 0911-7121276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admin@zichangrm.com 举报电话:7121276 陕ICP备150072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