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小、条件差,食品小作坊的监管一直是个让执法部门挠头的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各地一直在努力——
子长县是民族英雄谢子长的故乡,也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东征的出发地。著名的“瓦窑堡会议”曾在这里召开,素有中国革命的“红都”和陕西“将军县”之美誉。
9月初秋,蒙蒙细雨中的革命老区子长县已略显寒意。而在位于子长县闫家枣林村的子长县卓馨豆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的院子里,却是一片热气腾腾的生产情景。35岁的合作社负责人陈刚,正忙着安排员工往县城送货。他不时提醒员工,“不管给哪个单位送货,一定要记得给人家把票票开上。”一口地道的子长方言话底气十足。
陈刚口中所说的票票,就是子长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县食品加工小作坊中推行的“一票通”。这是子长县食药监局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中,在陕西省率先积极探索的一项新办法。这项工作制度的实施,有效破解了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监管难题。
在一些县城区域特别是偏远地区,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寥寥无几,更多的是食品加工小作坊。仅子长县食药监局去年经过摸底排查,就有各类食品加工小作坊87家。这些小作坊的生产条件和工艺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小作坊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需求。如何更好地加强小作坊的监管,既能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又不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摆在政府各级监管部门面前的难题。对此,子长县食药监局结合监管工作实际,在工作中大胆创新,他们按照“引导扶持、整治规范、逐步提升”的思路,严格按照小作坊生产技术规范,推动全县食品加工小作坊改造升级,改进生产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对整改不到位、达不到生产条件的小作坊坚决予以取缔。同时,率先在全省推出了食品加工“一票通”监管制度。
陪同记者采访的子长县食药监局局长李彬林介绍说,所谓的“一票通”制度,就是对全县符合备案条件的食品小作坊,设计统一格式的销售票据,票据正面为产品名称及规格、数量、单价、生产日期以及购货单位、送货时间、电话、地址等内容,票据背面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相关许可证照。按照县局的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销售食品时必须向购货者出具销售凭证,这就有效保证了食品小作坊的产品来源可循、去向可查。
陈刚闻声给记者拿来了几本“一票通”票据,记者随手翻看了一下:“8月2日,豆腐200斤;豆腐皮30斤”,收货单位是“人人家超市”,除此之外,合作社电话、地址印在送货票据正面,票据背面则缩印着合作社的营业执照和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审查登记证。陈刚拿着票据笑着说:“这个票票可管事了,现在给学校和单位食堂送货,人家就认这个。我们现在是货随票走,人家是见票收货。”
一旁的子长县瓦窑堡街道办食品药品监管所所长何小东表示,他们对辖区的食品经营户和餐饮服务企业提出明确要求,一律不得采购未通过审查登记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产品。在监管过程中对无法提供“一票通”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其生产经营的食品也一律不得进入市场销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市场“倒逼”机制,有效规范了小作坊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维护了群众的饮食安全,也维护了守法生产加工者的合法利益。陈刚在一边也连连点头:“以前,由于一些黑作坊的冲击,我们一天只能加工百十斤豆子,收入连员工工资都不够,而现在每天能加工六七百斤豆子,效益明显上去了。”
有此感受的还有子长县长华豆制品作坊的老板李长华。李长华8年前从湖北荆门老家到了子长县,一直从事豆腐皮、豆腐卷的加工销售。以前没有取得小作坊备案证以前,他主要在县城出租房里靠传统手法做加工,卫生条件差、产量也上不去,还经常要面对监管部门的查处。经过县食药监局的宣传引导和热情帮助,他在瓦窑堡街道办强家洼村租了一处面积600多平方米的农家院子,原料库、更衣室、榨豆间、点浆成型间和成品间一应俱全,取得了县食药监管局颁发的小作坊备案证。凭着“一票通”,作坊加工的产品也开始进入到县城一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
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在县城的人人家生活超市和一些餐馆、火锅店,也看到了他们采购货品时,这些食品小作坊向他们出具的“一票通”票据,从他们那里印证了“一票通”取得的效果。
目前,子长县共审查登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9家,52家小作坊停业整改和规范,条件太差的12家小作坊被取缔,4家小作坊考虑到自身条件,已经主动自行停业。通过“一票通”监管制度的实行,食品小作坊的监管难题得到了有效破解。
目前,子长县推行“一票通”监管制度的做法已受到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重视和肯定,陕西省食药监局正着手在全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