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网讯(记者 赵鹏) 4月6日下午,“寻根祭祖陕西行”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延安子长县境内的钟山石窟。黄土高原上怎么就生出了一座石头寺院?采访过程中很多参加“寻根祭祖陕西行”全国网络媒体采访活动的编辑记者都在纳闷这个问题。但偏偏,大自然鬼斧神工,古人“因势利导”,留下了这个谜团给今人猜度。
石窟开凿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目前有5个窟室存留,窟内大小佛像共13000尊,故称“万佛岩”。
其中,主窟内正中有长11米,宽5.3米,高1.4米的石坛基,坛基上有三组十四尊大型立体石雕造像,主佛像为三世佛,分别为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高度均为3.54米。令人惊奇的是,这些造像都是在坛基上就地雕刻而成的,在国内外石刻艺术中属罕见。
坛基上前後两排分布着八根接地连顶的方形石柱,为建窟时所留支撑顶板岩石之用。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一样,均密无间隙地刻有浮雕小佛像,有的闭目诵经,有的凝神若笑,个性鲜明,气韵生动。
遗憾的是,只有主窟内造像保存较为完整,另有两窟内仅部分造像尚存,其余两窟则风化漫漶严重,几乎已无遗存。
钟山石窟自开凿后,金、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明代万历年间,主窟的外壁上加雕了道教老子及关帝的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孔子的造像又被补雕其上。历史上称为“三教圣人”在这里汇聚一窟内,形成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