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央厨房融合平台 | 网站客户端 | 采编
说说“面子”
时间:2015-01-06 08:29:56     点击数:次    来源:子长新闻网
    中国人讲面子,众所周知。面子是中国社会的特色,是中国国情的产物。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可以说就是一部面子史。“面子”一词属白话文范畴,在元杂剧和明清通俗体小说出现之前,大都以“面目”、“脸面”之类存在于古典文献之中。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多有“面目”一词,如《项羽本纪》:“且藉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西楚霸王项羽勇猛过人,却因兵败而担心在江东父老面前丢了面子自刎于乌江。直至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仍然对着乌江长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崇仰、追慕之情溢于言表。至元明之后,“面目”一词逐渐演化为“脸面”、 “颜面”等,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多有出现,第三十四回中贾政道:“若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这个中空外实的大家族,可以典型代表那个时期国人好面子的普遍心理,乃至末了依旧怕丢祖宗面子大讲排场,直至家道中落。清以后,“给个面子”、“赏脸”等词仍然大行其道。
    中国人讲面子,其实质是中国群体文化的体现。相较于西方人,中国人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很在意自己在别人和群体中的形象和地位,他人的看法、群体中的位置直接与个体的尊严、荣誉、地位等重大命题相等同,所以多数中国人是为别人而活的,是活给他人看的,鲜为自己而活。而极少数人好不容易为自己活一回,还被群体冠以“特立独行”、“桀骜不驯”之名,透露出很明显的不屑与鄙夷。看过一篇《面子的变迁》的文章,讲到鲁迅先生常常提到晚清的一个掌故,说洋人来华争利益,争来争去,利益争到了,但出门的时候,中国人却让他们走偏门,老外欢天喜地地去了,中国人的心理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每到冬天,母亲给我们兄妹缝制棉衣的时候,外面的面料总是买最好的、最艳丽的,但里面装的东西却是经年从不更换的劣质东西拼凑,冬衣看起来厚厚的,温暖光鲜无比,穿起来却是与单一相差无异,很是冻得不行,至今记忆犹新,挥之不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自然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但似乎面子之风丝毫未有消褪,反而大有愈刮愈烈之势。所谓“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肿脸充胖子”是也。一些官员“官本位”思想很重,“官老爷”架势十足,平日里喜欢前呼后拥,指东道西,习惯于别人像祖宗一样伺候着,喜享受别人享受不到的“特价”、“特供”名烟名酒,坐豪车、戴名表、包二奶,招摇过市,威风八面,一旦没有了这些,似乎就不能显示其官威,即所谓“面子工程”上下足了心血。可怜的普通人也紧追其风,面子第一的事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老婆在公众面前不能丢了老公一家之主的威势,回家之后无论怎么样都无所谓了;至于一些老公戴了“绿帽子”也没什么,关键是千万不能有半点泄密,如果不小心传扬出去了,即使极不情愿也要离婚,因为面子比家庭、亲情重要。请客吃饭总要点上满满一桌菜,最好是山最贵的、最稀有的,直至客人大叫停止才可以;至于开豪车、住豪房、穿名牌衣服、涂名牌化妆品等等,更是举债享受,因为面子比钱更重要。
    中国人背负着“面子”这个沉重包袱,生活了几千年,也压抑了几千年,心中即使流着血,脸上也要强装笑,这与人的本性是背道而驰的。人生何其短暂,生命何其绚烂,怎能为了面子而让自己活得那么不轻松、不快乐、不爽朗呢?
    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提出了反对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节约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专门批示,并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身体力行地转变观念,追求高尚生活。衷心希望国人能够乘着党的这一强劲东风,好好地为自己活一回,不再使自己的幸福生活被他人的愚蠢观点俘虏,生活得更有情趣、更加自我、更加幸福。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中共子长市委宣传部主管 子长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6112020001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27420062
编辑部电话:0911-7122593 新闻热线: 0911-7121276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admin@zichangrm.com 举报电话:7121276 陕ICP备150072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