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崛起的新城
驻足延安新区,放眼这平山填沟造就的2.4万亩人造小平原,一种豪情便油然而生——想当年,延安市提出“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战略构想伊始,圣地儿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8000多名建设者连续奋战了378天、9072个小时,圆满地完成了造地目标。
科学的论证保证了这令人瞩目的“新区质量”!
忘我的奉献催生了这如此高效的“新区速度”!!
先进的理念践行着这新时代下的“延安精神”!!!
从无到有,从论证到实践,从“零起步”到“零的突破”,……岁月无痕流逝,时光交替更迭。“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站在新区观景台上俯视新区,猎猎罡风中,广阔的工地上,我们分明能感觉到,一股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创新进取的精气神,穿越时空,震撼人心。
科学的论证保证“新区质量”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城,这样做是不是太草率了些?大规模削山填沟,会不会对自然生态产生不良影响?面对社会上的一再质疑,延安新区一位规划负责人的回答掷地有声:“能,完全能!要知道,新区岩土工程是个大手术,开刀之前必须对‘病人’的情况做科学充分的了解,绝不是盲目蛮干,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那也是经过科学论证后做出的决定。”
“我们组织了近100位专家经过了26次的研讨会,因为这么大的规模削山填沟在陕西省内是首创的,在国内也是罕见的。”学者出身的延安市新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功毅如是说。
根据延安新区规划,新区建设坚持“依托老城,沿川展开,整流域治理”的选址原则,确定了3个片区,控制面积达到了78.5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45平方公里左右,规划人口约40万。其中,新区北区片区控制面积为38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约2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5-20万人;东区位于宝塔山东南,与北区隔老城相望,控制面积32.3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约18平方公里,承载人口15-20万人;西区位于凤凰山西侧,控制面积8.2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约3平方公里,承载人口2-3万人。通过建设新区和中疏老城,未来的延安城市将是一个“优生态、宜行居、有活力、显特色”的现代化的延安、神圣的延安,延安将用新区建设的成果兑现“延安人民因新区而幸福、圣地环境因新区而美丽”的庄严承诺。
如此宏大的新区建设,由于工程地处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湿陷性黄土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岩土结构特征和工程特性,同时又具有高填方、超大土石方量、建设环境复杂、相互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使得延安新区的工程技术问题很多,特别是“三面一体一水”的问题最为突出,所谓的“三面一体一水”即原地面处理、挖方区和填方区交界面处理、临空面防滑坡、填筑体和地下地表水防渗排放,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水的问题。
“这些问题我们都已经想到了,别忘了,这是圣地延安,我们是在建设一座城市,而不是一个院落。”一位参与延安新区建设规划的专家说,“我们自然会认真对待,为新区负责,为延安负责,为老区人民负责。”
——考虑到黄土湿陷性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铺设完备的鱼刺状盲沟排水系统和对填方土进行分层碾压、夯实土层、增加填方区黄土密度的方式来达到有效疏导排泄地下水和地下地表水的防渗。
——考虑到地基的承受力,新区的建筑高度都会进行控制,采取在挖方区建高层、填方区布置低层的建筑布局方式。对填方区的地基处理上,采用分层碾压处理方式,并对局部薄弱地方再用强夯机不断夯实。
——考虑到填土区出现的沉降问题,在建设时序上,新区遵循先建挖方区,填方区先搞绿化,待沉降稳定后现建的原则分步进行。
“新区的建设对工程质量的要求非常高,不会因为赶工期而降低对质量的要求。比如说,对土质的要求,太湿太干都不能开工,这些我们都严格执行。”李锦刚介绍。
为了体现新区建设“质量至上”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实行“日报、周报、月报”和“日碰头、周小结、月汇总”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工程计量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技术、工程监督监查和施工安全五大保障体系,制定了8大类24项479条配套制度和16个规范操作流程;建立了地理信息监控系统,在施工区安装23个监控摄像头,对各合同段回填土碾压的遍数、工作面搭接强夯和原地面接坡强夯夯击数量,通过现场视频进行实时全程监控……
在施工中,按照“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监测”六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通过盲沟排水、分层碾压、高边坡处理等技术措施,一期岩土工程顺利竣工,治理过的土地经受住了2013年百年不遇强降雨的考验。
辛苦而又快乐的工地女汉子
曾经作为延安新区工程勘察与设计组成员之一、岩地工程第一个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龚晓南教授在回访新区时由衷地感叹:“新区建设在施工中科学设计、科学施工、科学监理,工程质量出乎我的意料!”
著名黄土专家、中科院院士周卫健、安芷生在组织20余位专家学者对黄土高原生态考察之后,在向中科院提交的《实施与“退耕还林还草”并重的“治沟造地”重大方针的建议》中特别指出,延安“削峁建塬”在现代化岩土工程技术保证下完全可控制质量与安全,达到可见要求。
忘我奉献催生“新区速度”
从提出建设构想到付诸于具体实施,“边筹划边工作,边谋划边发展”,“规划编制与机构组建同步,岩土工程建设与全方位招商同步,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生工程同步”。在短短的8个月的时间内,新区建设的13张“通行证”全部办理到位;400天时间完成了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仅仅只用了300天,连接新老城区的5条道路就全部建成通车……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新区速度”。
新区要建设要发展,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延安“新区速度”的背后,注定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雄师”。
在这里,延安新区在短短的6个月时间内,完成了核桃树塔村等12个村的征迁工作,这是新区基层干部的“踏破铁鞋”、不厌其烦登门宣传、做工作的结果。
在这里,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白加黑”、“5+2”的工作模式已经常态化。“人少事多,不分白天黑夜、没有周末节假日是常事,大家都这样,已经都习惯了。”新区管委会主任贾珉亮在谈及此事时,一脸的淡然。
“新区一日不建成,便一日不结婚。”这是新区规划局副局长景辉的誓言。听上去颇有几分“匃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壮,这恰恰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新区人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常态。
远离市区、风吹日晒、生活单一,劳动量大……艰难的条件丝毫没有阻挡得住延安新区创业者们的建设激情。凭着“以一当十”的工作状态,凭着“骄子我辈势必出,大世征争用命换”的豪气,充分发扬苦干、实干、拼命干的精神,“新区速度”背后的非常之力,正是“延安精神”在新时代下所焕发出的非常之勇,推动了新区的快速发展。
正是这新区人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高效认真的办事效率,才创造了延安新区的快速发展,新区人促进了新区发展的“加速度”。
延安新区从2012年4月17日开工伊始,新区人便充分发扬延安精神,工作在山上,吃住在工地,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吃在山上、住在山上,人不低头,让山低头!”建设者们采用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作业,超常规的付出,终于获得了超常规的速度和成就:原计划3年完成的新区一期岩土工程,仅用了373天就完成黄土回填18718万多立方米,造地16平方公里,使昔日的荒沟秃岭变成一马平川,为新区后续建设快速搭建发展的基础平台,为新区全面提速奠定了基石。
仅2014年一年时间里——市政道路快速推进。尹家沟、核桃树塔、杨家岭等六条连接新老城区的线路建成通车,四条城市主干道及其相关的配套设施也已经全部开工建设;
公共服务快速推进。新区管委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签订合作办校协议,延安历史博物馆、中国石油博物馆、延安城市规划展览馆等项目全面启动,市民服务中心建成;
居民安置快速推进。规划总建筑面积达117万平方米的廉租房、棚户区改造、灾后重建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和120余万平方米的商品房住宅小区启动建设,与延长石油集团签订了2000亩土地出让协议,首批建设的10000套住宅开工;
生态绿化快速推进。4个绿地公园广场和2个山体公园实施苗木种植和景观打造,完成了主干道行道树的栽植;
项目招商快速推进。与广东碧桂园、四川科创、香港纪元华诚、深圳秀川、澳门施美兰等知名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中铁十八局、中建集团、陕西通兴、陕西建工集团等企业投资的项目已落地。
……
这里,纪录随时都在刷新,奇迹随时都在发生。
先进理念践行“延安精神”
到过延安的人,都会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延安精神并未过时,延安精神正被延安人继承并发扬光大。
比如说,新区建设。
“新时期,延安精神可以表述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告诉记者,位于山河之间的延安地理条件十分有限,其城乡发展的历程可谓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的生动写照。
如今,延安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凝心聚力、激浊扬清的精神力量才寻求延安未来的发展。作为蕴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理念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境界的延安精神,必将为延安新区建设注入正能量。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新区人这种敢为人先的奉献精神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通过创新,树立先进理念,走出一条加速前行的路,一条创新驱动的路。
坐而论道不可取,道之有理方为贵。要统领新区走上发展之路,重新组建机构是关键,延安市委、市政府在论证规划新区建设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为了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政府职能得到更大、更充分发挥,在新区新机构的构建上,并没有沿袭原有体制的增减,“依葫芦画瓢”进行建制,而是结合实际,经过认真讨论之后,创造性地确立了“统分结合、扁平化、大部门制”的管理模式,原先传统的行政流程在新区管理中被扁平、压缩,极大地提升了各部门的协调运行、通力协作的能力,时效性大大增强。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诸如投资、财政、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探索等等,让新区从一起步之始就踏上了以制度管权、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轨道。
从零起步,自己探索。最快时间实现“全国一流新区”的目标,新区依靠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策支持、平衡发展走出了一条统筹资金、开发建设的新路子。与此同时,加强对建设的土地保障、资金保障。按照“政府授权,企业管理;先行先试,创新发展;封闭运行,滚动开发”的开发管理模式。总投资35亿元的新区北区一期岩土工程,总共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完成了施工任务,实现新区开发建设的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新区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新区还通过建立中介机构服务机制,把征收、监理等六大类社会性服务以外包的形式向社会购买服务。
通过创新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新区致力于打造“环节少、成本低、机制活、效率高、服务优、环境好”的投资环境,多轮驱动,市场化运作,改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全面推介,招商引资快速推进。到目前为止,先后有远大能源、香港纪元化诚、澳门施美兰等多家知名企业已经落户新区。仅2014年一年,延安新区招商引资就达450亿元。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建立融资平台,融资及贷款资金到位32亿元。
为了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更加灵活的合作机制,延安新区还采用了“3+2土地经营”的管理模式,有序出让土地,用以担保和置换资金。2014年,延安新区出让土地金额达到了40亿元。“3+2土地经营”模式具体是指:新区建设前期的3年内,也就是从2014年到2016年,重点经营延安新区11000亩的挖方区土地,除去为政府划拨用于民生、教育等社会事业的2000多亩土地外,原则上可以用于出让的土地达到了7000多亩;建设后期的2年内,也就是从2017年到2018年的时间,剩余的7000多亩填方区的土地沉降趋于稳定,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出让。延安新区建设资金运转步入良性循环。
“打破陈规,自主创新”,创新求变,创新出效率,三年来,延安新区坚持走着自己的创新之路。
“新区速度”一路走来一路歌,见证着新区的诞生、发展、壮大,助推着延安的城市化进程在西部内陆地区闯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是什么昭示了“新区精神”?是有着这么一个敢于实践、勇于开拓的领导团队,有这么一群激情燃烧、奋力拼搏的创业者,再加共同所具有的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这,就是答案。
作为承载延安未来发展的新的聚焦点,延安新区必将成为延安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平台和主战场,“新区精神”所产生的正能量,正推动着延安整体经济大踏步地向前发展,“新区精神”对延安经济发展的价值和战略意义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