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保元夫妇正在水果店里忙碌。何洋 摄
子长人闫保元和毛英夫妻俩的腿脚都不“给力”,丈夫架着双拐,妻子有只脚往内扣,人称“丁字脚”。但就是这样一对残疾夫妇,22年来先后收养3名弃婴,除去收养的“大女儿”外,另外两个男孩先后被亲生父母认领。
24岁箍窑遇意外 双腿失去知觉
闫保元今年52岁,出生于子长县安定镇倪家沟村。24岁时,闫保元给别人帮忙箍窑时发生意外,致坐骨神经损坏,双腿失去感知,这让他对以后的生活陷入绝望。在一次看电视时,闫保元无意中看到一个无手的残疾人用脚做饭,还能修理手表维持生计。他仿佛一下子看到了希望,心中再次燃起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后来,闫保元坚持靠爬行来锻炼,长年累月,几年后的他终于能依靠双拐行走。在闫保元看来,一个人悲观失望只能是死路一条,只有坚强地站起来,才是真正的强者。在好心人的热心帮助下,闫保元来到子长县医院门口摆摊卖副食、瓜果。“我卖的西瓜可以让人随便品尝,价钱也合理。可能是因为残疾吧,得到照顾,生意总比别人的好。”闫保元说。
婚前婚后共收养3名弃婴
1993年6月,有人在城外山上的苹果园里发现一个刚出生就被丢弃的女婴。知晓情况后,闫保元马上动了怜悯之心,当即打发朋友倪建国上山去看。倪建国回来后抱着个纸箱,闫保元掀开纸箱一看,女婴口鼻全是泥水,还活着。“那时我还没有结婚,更不会照顾孩子,只好用奶粉给她喂,看见她吃得那么香,小嘴叭叭地响……”说到这里,闫保元声音变得哽咽。
同年9月,一个腿脚有毛病的男婴被扔在了淀粉厂旁边的荒草里,抱走的人家发现孩子有残疾后,便找到闫保元,希望他能收养。闫保元没有犹豫就把孩子收养了,取名闫杰。1994年,闫保元与比他小9岁的高毛英结婚。闫杰3岁时,闫保元带着他去西安做了手术,恢复得跟正常人一样。那时,闫保元的堂哥闫金忠夫妇见他生活困难,就认领了闫杰。
1999年9月,有人在子长陵园里捡到一名男婴,患有兔唇,交给了民政局。民政局就与闫保元商量,让他来抚养孩子,每月给孩子补助300元。他给孩子取名为闫国明。“孩子7岁时,按医生嘱咐,将孩子带到西安做了手术。现在看起来就和正常人基本一样,再做一次就好了。”每当提到孩子的病治好了,闫保元就十分高兴。
亲生父母拿钱酬谢 被夫妇拒绝
除去收养的3个孩子,闫保元和高毛英婚后还生育了两女一男3个孩子,最大的20岁,最小的17岁,目前都在上学。闫保元的这些行为,在当时并不被人理解。“自己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却还要硬着头皮帮助别人,让家人和孩子也跟着吃苦。”有邻居说。但在闫保元看来,收养孩子就是积德。
2010年,11岁的闫国明被亲生父母领走。2012年,闫杰的亲生父母也找上门以给孩子找工作为由,给闫保元拿来20万元抚养费来认领孩子,闫保元分文未收,让孩子跟他们走了。“只要孩子能有个家,以后过得幸福,我们也就高兴。”闫保元说。如今,被领养的孩子中,大女儿已结婚,两个儿子虽然被领走,但隔三差五就会来看望闫保元夫妇。
闫国明说,他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当时还住在张家沟,交通十分不便利。“没有车,是我奶奶把我一步一步背到医院的,医院离我家挺远的。那时候我虽然还小,但我也知道知恩图报,一定不会忘记这份恩情的。他们就是我的再生父母,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现在的我。”闫国明希望,以后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养父母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