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柏山(桥山)黄帝陵遗址
高柏山在子长县李家岔镇石家湾管委会,又名桥山。《尔雅》云“(山)锐而高,日峤也”故名。其山海拔1527米,山势南北长而东西狭,南至石咀村,北至曹家畖村,纵贯十余里,是大理河与怀宁河(古称走马水)源头交接之处。在高柏山周围的王家河村、新窑上村、石家湾村、井武塌村、曹家畖村等约五十平方公里的地带内,出土过大量龙山文化时期的新石器和陶器,也有商、周、秦、汉时期的陶器。在杨台村西面的原上有古车道,车道残宽14米,长百余米,道边有烽火台,残高9米,台底部为十余米之正方形,登台顶,可与高台乡的墩儿山和大墩梁之烽火台遥相对望。
在烽火台下的古车道边,曾出土秦铜箭镞、铜车马饰及陶器。经考证,是秦时守边士卒所用的兵器与器皿。据当地农民相传,古车道为古代驻军拉水用的车道。距高柏山北约十里的曹家畖村,有残留的古城墙遗址,当地农民称之为城墙梁山,此即为秦汉时的阳周县城。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注:“高柏山,在陕西安定县北八十里,怀宁河出此,疑即汉志阳周南之桥山也。”
道光本《安定县志》记载:“高柏山,按新《府志》在县北八十里,即桥山。雍胜略,山有古柏,故名。”“柏,高柏山最多,人多砍伐,今亦寥寥。”高柏山上柏树虽被砍伐无几,但至今柏树枯桩仍可发现,说明高柏山原是古柏森然,郁郁葱葱的柏树山,后来被人为所毁。
《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冢。”与《史记》中所载亦相符。
《安定县志》载:“《水经注》走马水出长城阳周故城南桥山,上有黄帝冢。《通志》阳周故城在安定县北九十里,则桥陵似当在安定境内。”《延绥览胜》亦载:“高柏山,安定县北八十里,为古桥山北麓,以山多古柏故名。怀宁河出此,即汉阳周县南之桥山,秦二世赐蒙恬死处。”
以上史料记载与该地出土的文物考证基本吻合,高柏山就是秦汉时的阳周县城南之桥山,传说中的黄帝冢也就在高柏山上。
该遗址已列为子长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周县故城遗址
阳周县故城遗址在今石家湾管委会曹家畖村的城墙梁山上,虽经水土流失和风沙掩埋,其城墙遗址仍隐约可辨。现存有北城墙一道,残长500米,高1-4米,厚0.40至0.20米,距高柏山(桥山)正好为十华里。
阳周县建于秦代,历经西汉,到东汉时废。在城墙梁山上的教盆圪塔,有传说中的练兵场,在这里出土大量龙山文化早期的新石器和秦汉陶器,无疑和史书上记载的阳周城、黄帝冢有密切关联。
据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注:“阳周县,秦置,后汉省。故城在今陕西安定县北。《史记·蒙恬传》:胡亥囚恬于阳周,即此。按诸书多以甘肃正宁县为古阳周地,不知正宁乃后魏侨置之阳周县,非秦汉之阳周也。《清一统志》已辨之。”
《汉书·地理志》在阳周条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水经注》:“古阳周在走马水(今怀宁河)北,应在今陕西延安府安定县北。”《水经·河水注》:“奢延水(今无定河)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
从这些史料中记载看,古阳周在走马水(今怀宁河)北,即今日的安定镇以北90华里的曹家畖,也就是秦二世赐蒙恬死的地方。
道光本的《清涧县志·卷一》中也有详细的记载:“怀宁河在县北九十里,一名走马水。《后汉书-段颖传》:颖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即其处也。水经注肤施县走马水(指绥德界之肤施县,今之肤施大业年始移置)出阳周县故城南桥山,今考水出安定高柏山,东经南沟岔苍耳坪至玉皇岔人县境(指清涧县)。又东巡老君殿、石虎湾、怀宁镇、田庄镇等处,至州境(指绥德县)邓家楼人无定河。”
《延绥览胜》中载:“阳周故城,安定县北九十里高柏山有古城,位桥山北麓,即秦蒙恬赐死处,秦属上郡。”
今之曹家畖阳周城遗址,正在大理河与怀宁河(走马水)的源头上,与史料中所载的阳周城地理位置完全相符,并有古车道与烽火台古迹和秦汉时的陶器、铜箭镞等出土,可见,此古遗址就是秦汉时的阳周城无疑。
该遗址已被列为于长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重视和保护。
高柏山在子长县李家岔镇石家湾管委会,又名桥山。《尔雅》云“(山)锐而高,日峤也”故名。其山海拔1527米,山势南北长而东西狭,南至石咀村,北至曹家畖村,纵贯十余里,是大理河与怀宁河(古称走马水)源头交接之处。在高柏山周围的王家河村、新窑上村、石家湾村、井武塌村、曹家畖村等约五十平方公里的地带内,出土过大量龙山文化时期的新石器和陶器,也有商、周、秦、汉时期的陶器。在杨台村西面的原上有古车道,车道残宽14米,长百余米,道边有烽火台,残高9米,台底部为十余米之正方形,登台顶,可与高台乡的墩儿山和大墩梁之烽火台遥相对望。
在烽火台下的古车道边,曾出土秦铜箭镞、铜车马饰及陶器。经考证,是秦时守边士卒所用的兵器与器皿。据当地农民相传,古车道为古代驻军拉水用的车道。距高柏山北约十里的曹家畖村,有残留的古城墙遗址,当地农民称之为城墙梁山,此即为秦汉时的阳周县城。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注:“高柏山,在陕西安定县北八十里,怀宁河出此,疑即汉志阳周南之桥山也。”
道光本《安定县志》记载:“高柏山,按新《府志》在县北八十里,即桥山。雍胜略,山有古柏,故名。”“柏,高柏山最多,人多砍伐,今亦寥寥。”高柏山上柏树虽被砍伐无几,但至今柏树枯桩仍可发现,说明高柏山原是古柏森然,郁郁葱葱的柏树山,后来被人为所毁。
《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冢。”与《史记》中所载亦相符。
《安定县志》载:“《水经注》走马水出长城阳周故城南桥山,上有黄帝冢。《通志》阳周故城在安定县北九十里,则桥陵似当在安定境内。”《延绥览胜》亦载:“高柏山,安定县北八十里,为古桥山北麓,以山多古柏故名。怀宁河出此,即汉阳周县南之桥山,秦二世赐蒙恬死处。”
以上史料记载与该地出土的文物考证基本吻合,高柏山就是秦汉时的阳周县城南之桥山,传说中的黄帝冢也就在高柏山上。
该遗址已列为子长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周县故城遗址
阳周县故城遗址在今石家湾管委会曹家畖村的城墙梁山上,虽经水土流失和风沙掩埋,其城墙遗址仍隐约可辨。现存有北城墙一道,残长500米,高1-4米,厚0.40至0.20米,距高柏山(桥山)正好为十华里。
阳周县建于秦代,历经西汉,到东汉时废。在城墙梁山上的教盆圪塔,有传说中的练兵场,在这里出土大量龙山文化早期的新石器和秦汉陶器,无疑和史书上记载的阳周城、黄帝冢有密切关联。
据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注:“阳周县,秦置,后汉省。故城在今陕西安定县北。《史记·蒙恬传》:胡亥囚恬于阳周,即此。按诸书多以甘肃正宁县为古阳周地,不知正宁乃后魏侨置之阳周县,非秦汉之阳周也。《清一统志》已辨之。”
《汉书·地理志》在阳周条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水经注》:“古阳周在走马水(今怀宁河)北,应在今陕西延安府安定县北。”《水经·河水注》:“奢延水(今无定河)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
从这些史料中记载看,古阳周在走马水(今怀宁河)北,即今日的安定镇以北90华里的曹家畖,也就是秦二世赐蒙恬死的地方。
道光本的《清涧县志·卷一》中也有详细的记载:“怀宁河在县北九十里,一名走马水。《后汉书-段颖传》:颖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即其处也。水经注肤施县走马水(指绥德界之肤施县,今之肤施大业年始移置)出阳周县故城南桥山,今考水出安定高柏山,东经南沟岔苍耳坪至玉皇岔人县境(指清涧县)。又东巡老君殿、石虎湾、怀宁镇、田庄镇等处,至州境(指绥德县)邓家楼人无定河。”
《延绥览胜》中载:“阳周故城,安定县北九十里高柏山有古城,位桥山北麓,即秦蒙恬赐死处,秦属上郡。”
今之曹家畖阳周城遗址,正在大理河与怀宁河(走马水)的源头上,与史料中所载的阳周城地理位置完全相符,并有古车道与烽火台古迹和秦汉时的陶器、铜箭镞等出土,可见,此古遗址就是秦汉时的阳周城无疑。
该遗址已被列为于长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重视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