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三下乡”活动扎实深入开展,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部、文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等12部委拟表扬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50个先进集体和100名先进个人,拟表扬名单于12月8日至12月14日在中国文明网公示,欢迎社会监督。(12月8日中国文明网)
已近二十年的“三下乡”活动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对于科技、文化、卫生的普及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弱水三千独取一瓢”,想谈谈关于文化下乡,文化惠民这件事。
笔者以为,文化惠民,其关键在“惠”。惠或不惠,发言权在百姓。如果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广撒胡椒面儿,这个“惠”肯定要大打折扣。“惠”,需制定方式方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需要深刻了解百姓真实迫切的需要。
首先,作为三下乡活动的重要载体,文化下乡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老百姓的反映究竟如何?怎样才能真正将文化真正减少中间不必要的繁琐环节,将文化输出直接进入老乡家里、老乡心里?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是三下乡活动需要认真思考的。也就是说,文化惠民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体现“需求先行”。试想一下,如果放的电影,排的剧目老百姓不喜欢看,又何来“惠”呢?
其次,文化惠民需要“精准定位”。文化惠民作为大众文化普及,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终极目标体现在全社会文化能力的提高上,体现在文明素质养成,文化品位提升,文化意识加强以及文化知识的掌握上。都说基层的百姓苦,这个苦不仅仅体现在生活水平上,也体现在思想见识和知识获取上。如果没能够从一开始就把握好方向,没有“精准定位”,老百姓喜欢的没有,不喜欢的比比皆是。那么惠民这个事儿真就无从谈起了。
再次,文化惠民,就像种地一样,需要“深耕细作”。第一,我们党和政府一直都强调,要把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放到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上,那么文化惠民这项关乎亿万群众的好事,不能只停留在文件落实和三三两两的“花架子”上,真正打动人的文艺作品、文艺曲目、文化产品的选择上要侧重于基层的接受能力,需要市场调查需要深入调研。第二,关于输送方式,需要创新,既要面上顾及,这也就体现出“群众性普遍性”,还要有“针对性”,活动内容最好提前告知,征求一下大家意见,这样文化输出才会是指向性强的输出,才能惠到点子上。从而百姓才能够体会出文化惠民的个中含义。第三,深耕细作还体现在扎扎实实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对于基层文化输入的方式不能太直白,基层的接受能力有限,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裹足不前,需要循序渐进,“小火慢炖”,这样的精细活儿才能出来好滋味。才能赢得好口碑。
文化惠民的深耕细作与精准定位相辅相成,在精准定位的前提下,输出优秀的适合基层百姓的文化产品,再深耕细作一点,势必能有“好的收成”,而精耕细作的结果反过来又会要求我们的顶层设计者以更锐利的眼光、更严谨审慎的态度“精准定位”。
文化惠民是件好事。把好事办好,这才是关键。“精准定位”的同时更需”深耕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