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家湾镇刘来沟村是一个距县城百余公里的小山村,过去由于没有产业,村民除了外出打工和种点薄地,就是靠国家给的每年每亩90元的退耕还林补偿款维持生计,难以脱贫的局面一直困扰着村民。
2010年,子长县“双百双千”包村帮户行动开展以后,政府给村子指明了产业发展方向。党支部书记薛顺国就此征求村民的意见,提出了上山建大棚的想法。但山上没水、没电,建设成本比川地里高一倍,让村民心里打了退堂鼓。薛顺国和村委会的成员经过四处调研,得知山上建大棚好处多得很,地势较高、排水便利、光照充足、通风良好,更重要的是土地盐碱化慢,大棚使用时间比川地的长一倍。
当年,薛顺国与村委会的成员出钱在山上建了6座蔬菜大棚,没想到第二年6个棚就赚了50多万元。尽管建山地大棚投入比川地大棚大,但看到效益后,村民们纷纷走上山地蔬菜大棚的道路。现如今村子家家户户都有了大棚,全村就有80多个。
苗成海给记者细细算了一笔账,自己以前是搞建筑装修的,力出了不少,钱还不好挣,每年到手也就2万多,连工人工资都不够。现在自己弄了2个大棚,种些西红柿、西葫芦和西瓜,3年来,收入30多万,都不用出去再给别人打工了。如今的刘来沟村成了当地著名的蔬菜生产专业村。
刘来沟村山地大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扶。仅2014年,该镇就流转土地107亩,投资40万元引水上山进棚,投资38万元、铺设3000余米线路解决用电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发大棚,提高其生态价值。
据悉,刘来沟村的山地大棚通过近年的建设与发展,打出了品牌效应,带动该镇古家河村和肖家河村发展山地大棚170余座,年产值800余万元,使得村民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