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是普通农民,在土地上劳作耕耘原本是他一生的故事。但他不愿重复走祖辈的路。他向往丰衣足食,渴望给予家人一个幸福的未来。于是,他运用自己的勤劳和才智,摸索发展路子,建起了百亩果园,实现了自己心中的“苹果梦”。
初秋时节,走进子长县杨家园则镇,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行进了数十里路后到达娘娘庙山山顶,映于眼帘的是一大片郁郁村村的苹果园,满园的苹果树枝繁叶茂,穿着果袋“外衣”的果实挂满了枝头,林间的果农正在为今年的好收成忙碌着,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黄文亮。
黄文亮,50多岁,中等个儿,偏瘦,皮肤黝黑,一身旧衣,脚下穿着布鞋,一看就是那典型的厚道农民。
“眼前这100亩地就是我的果园。”顺着黄文亮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眼前尽是大片果树,枝繁叶茂,娇翠欲滴,硕果累累。
提起发展果园的经历,黄文亮如数家珍。十多年前,他就承包了这块地,刚开始只是种了些洋芋、小米,由于缺水,收成一直不好,一年下来也卖不了几个钱,三个孩子上学的钱都是东拼西凑借的,当时快愁死了。在一次与亲戚的闲聊中,亲戚家3亩多的果园,一年收入就三万多,深深触动了他。事后他就琢磨着,自己这么好的地,咋就没拿来种苹果呢。
坚定了发展苹果这个想法之后,他就到处请教人学技术,向人借钱拉回了苹果苗子。当时,村里大多数人对发展果园没有多少热情。村里老人都劝他:“咱人老祖辈都是靠五谷杂粮填肚子,拿好好的地不种粮,你那纯粹是瞎折腾呢。”说归说,劝归劝,谁都知道,犟了一辈子的他只要是认准了的事,那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为了将果园发展起来,黄文亮索性在山上搭起简陋的住房,搬到山上去住,天天与果树打交道,这一住就是9个年头。
慢慢地,黄文亮掌握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种果经”。 他说,对待果树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要懂得呵护它。要让它长得好,营养就不能断。不仅要下无机肥料,还要多下有机肥料,他和妻子挑来牛粪、羊粪给果树补充“营养”,两者一结合,才能管出好果来。现在果园已见雏形,黄文亮对以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这里日照足,昼夜温差大,很适合苹果生长。关键是产的苹果皮薄、肉细、含糖量高,很受市场欢迎,更本就不愁销路。现在有30亩挂了果,套了四万多个袋子,今年至少收入十多万。”说这番话时,黄文亮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黄文亮的果园发展至今已有100亩,已成为延安市市级苹果标准化示范园,他还被评为子长县产业大户。到2016年,果树都可以挂果,产量预计达到50吨。
提及近几年果园发展,黄文亮深感好政策的扶持。“化肥、农药、地膜、防风网都是县果树开发中心免费提供的,每次遇到问题,只要我一打电话,开发中心的技术人员就会马上过来给我做指导。镇上了解到我的三轮车老化不能用了,通过多方协调,资助了一台农用三轮车,解决了我的交通运输问题。”
谈到将来果园的发展,黄文亮心里早就有盘算:“等果园发展起来之后,我就带动村里人和我一起种植苹果,大家一起致富。到时候再成立一个苹果合作社,把我们村的苹果做大做强,像洛川苹果一样,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让大家说起苹果,就会想到子长苹果,想到子长苹果,就会想到杨家园则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