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子长县人民医院首次实现了历史性的扭亏为盈,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十六次年会对县医院医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通过五年医改,子长县人民医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陕西省决定在全省推广子长县人民医院4:3:3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精细化财务管理经验。一年来,县医院内部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工作亮点精彩纷呈。
一是绩效指标再创历史新高,控制性指标持续低位运行。2013年,门诊接诊183448人次,同比增长26%,较医改前增长171%。出院16872人次,同比增长23%,较医改前增长293%。完成手术1788例,同比增长16%,较医改前增长114%。住院次均费用3160元,门诊次均费用147元,药占比22.3%,均低于全省同级医院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住院6299人次,同比增长6.6%。职工住院727人次,同比增长97%。转院转诊率27.22%,同比下降20%。
二是严格计提各类基金,财务收支实现历史性扭亏为盈。业务收入8249万元,其中直接医疗收入7800万元,间接医疗收入449万元,总收入11873万元。严格按照4:3:3的比例计提各类基金,严格控制运行成本,结余运转资金589万元,计提发展基金1177万元,财务收支共实现结余1766万元,历史上取得了 “红利”。
三是推行科主任(专家)无假日门诊,打造无假日医院。高薪返聘了6名退休老专家到门诊坐诊,安排全部科主任、副主任职称以上医师上门诊,门诊医师由原来的35名增加到72名,实行上、下午轮班,节假日、双休日轮休制。这一制度运行以来,单日门诊量最高突破600人次,是医改前的6倍,受到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
四是新门诊住院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新大楼开放床位390张,建成了全市一流的高标准洁净层流手术室、产房和检验科,医院的服务环境明显优化,服务能力大大提升。
五是以全成本核算为核心的精细化财务管理突显成效。全年累计计提房屋折旧125万元,计提固定资产折旧87万元。职工的成本意识和节约意识明显增强,医院运行成本同期下降15%。
六是一大批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医院的硬实力进一步加强。医院自筹资金300万元,给神经外科、内科、理疗科等科室配备了小型医疗设备70余台(件)。县财政投入450余万元购置了彩超、电子肠镜、膀胱镜等一大批大型医疗设备,保证了新技术、新业务的正常开展。
七是学科建设全面启动。与西安交大公共管理学院合作启动了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项目。在前期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急诊科、妇科、产科、骨科、五官科、皮肤科等6个重点发展科室。旧住院楼改造完成后,计划新设神经内科、肾内科、ICU 、产科、新生儿科和中医科等6个科室。目前,项目组专家已对我院各科室完成了学科建设评估。
八是“两手抓、两手硬”的医疗事故(纠纷)调处办法成效凸显。一手抓内部医疗技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一手抓对外医疗环境整治,引导患者正当维权。对医护人员责任事故实行责任倒查,按比例承担赔付责任,决不姑息迁就。对无理取闹、粗暴蛮横的“医闹”坚决打击,决不手软。医护人员责任心明显加强,全年未出现一起医疗安全责任事故,果断处置无理取闹事件3起,医院治安明显加强,市委、市政府授予我院全市平安建设先进集体。
九是实行“三项手术”奖励制度,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大幅提高。出台“三项手术”奖励办法,对“我院能开展的手术,自主开展;我院暂不能开展的手术,外请专家开展;我院具备手术条件,而近年没有开展的手术,重新开展”进行奖励,使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应用成为我院医改以来的又一亮点。全院自主完成二级医院重点专科技术项目5项,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例,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锥孔引流术和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37例,膀胱镜前列腺增生电切术4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58例,共开展新技术、新业务20项,在省级医学期刊发表论文16篇,荣获县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
十是县镇一体化效果进一步凸显。安排专家到李家岔卫生院和杨家园则卫生院坐诊,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集中力量协同卫生院完成了辖区群众的健康体检。两所卫生院绩效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李家岔卫生院门诊人次、住院人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 %、21%、22%,杨家园则卫生院同比增长 21%、19%、20%。
全院总体呈现出门诊住院人次、患者满意度、业务收入、职工收入的四提升和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医疗安全事故、转院转诊率、医院运行成本的四下降,医院正式步入了良性发展新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