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央厨房融合平台 | 网站客户端 | 采编
【延安日报】让世界聆听陕北唢呐的声音
时间:2016-09-21 11:23:04     点击数:次    来源:延安日报

 



  一床红红的被子被架在贴着大红喜字的小轿车顶上,几辆小轿车以极缓的速度在公路上拉开阵势。几位唢呐手位于头车之后,排着队一边徒步向前,一边鼓动腮帮吹出欢快的曲子,吹奏着对一对新人的满满祝福。这是在子长县结婚迎亲的喜庆场面中常有的景象。子长人爱唢呐,每逢办红白喜事、搞庆祝活动、闹秧歌,都有吹手来助兴。2009年,子长唢呐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子长县凭借“唢呐”这张文化名片,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该县唢呐协会主席鲍爱国介绍,子长唢呐最大的特点就是杆长碗大,音色明亮,渗透着陕北人的阳刚之气。遇到红白喜事、老人过寿、开张庆典都会请五六个吹手助兴。子长唢呐欢快时如火如荼,悲凉时如诉如泣,堪称陕北一绝。鲍爱国说,根据史料,唢呐传入陕北是从夏代就开始,从明朝起唢呐最为兴盛。现在的唢呐班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子长人,基本是老爸吹给儿子听,儿子吹给孙子听,代代相传。
  近年来,子长唢呐的吹奏、表演艺术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演奏形式上,由原来的五人一组发展到二三百人带动作的大型集体演奏;从街头、院落的自由演奏,发展到按曲照谱的正规舞台演奏;从单纯的两支大唢呐各吹高、低两个八度的传统吹奏,发展到唢呐、海笛、管子、笙、笛子合奏;从鼓、钹、锣(疙瘩锣)比较简单的打击乐,逐渐发展到大鼓、小鼓、水钹、小钹、手碗、京锣配合敲打的新式打法;从以往的只吹传统曲牌到民歌、流行歌曲按不同场合恰当吹奏的境界。
  子长唢呐最精彩、最令人赞叹的地方,就在于这些美妙的乐曲不是经过高等学府深造的音乐天才演奏的,也没有经过专业艺术家的刻意“修正”,而是根植于深厚的黄土地,来自于广袤的乡村民间,出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之手,完全是农民自己的创意和情感的宣泄与表白。一群朴实的陕北汉子,将唢呐吹奏得响彻云霄,天回地应,一群群壮实的陕北后生,将唢呐演奏得山川摇动,水波即兴。在艺术的海洋里,子长唢呐如同一朵争奇斗艳的山丹丹花,光彩照人,鲜艳夺目。
  56岁的野国民是家住杨家园则镇的一位普通农民,却凭借着自己的吹奏技艺先后去了英国和俄罗斯,在英国的表演交流时间长达一个月。身为该县唢呐协会的一员,野国民深有感触:“如今生活好了,吹唢呐愈加受到欢迎,协会承办的演出活动越来越多,大伙儿靠吹唢呐走南闯北、见世面,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子长唢呐非遗代表人焦养亮告诉笔者,他最初跟着师傅吹了七场喜事,自己就开始领班子办事情,成立了焦家班。他说,目前子长县的唢呐班子最少有五六十个。
  2006年7月22日,在“第七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暨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展演第四届南戴河荷花艺术节”比赛中,子长唢呐以高超的技艺、精彩的表演和浓厚的地方风味,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06年12月1日至3日,“华夏清音—中国民间经典音乐展演”在首都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上演。由焦养亮、薛守高等16名子长县农民组成的陕西省唯一代表队表演的唢呐合奏《翻身道情兰花花》,以其优美流畅、富有动感的演奏特色以及铿锵激昂的鼓乐、靓丽而富有陕北特色的羊皮马甲、红肚兜和羊肚子头巾服饰,让全场观众似乎都感觉到了浓浓的厚重的黄土气息。中宣部、中国文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部门领导及专家和外国驻华使馆官员、文化参赞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2009年、2011年,子长唢呐先后两次远赴英国和俄罗斯参加国际军乐节的演出……2013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参加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歌唱延安》大型主题交响歌会,著名演唱家王昆、胡琴演奏家姜克美给予子长唢呐高度赞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中共子长市委宣传部主管 子长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6112020001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27420062
编辑部电话:0911-7122593 新闻热线: 0911-7121276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admin@zichangrm.com 举报电话:7121276 陕ICP备150072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