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央厨房融合平台 | 网站客户端 | 采编
【凤凰网】时光中的安定古城
时间:2016-07-26 15:58:59作者:马强    点击数:次    来源:凤凰网
临近正午,风沙骤起,漫天的黄尘,瞬间裹罩了荒草密布的青砖残垣。

然而只一袋烟的工夫,风过尘歇,陕北高原的太阳探出头来,安定古城,终于露出素朴的真容。

安定古城,距子长县城西15公里,周围有群山拱护,史称“翠山献屏拱,河水环澜,西塞要径”。宋时起即设“安定寨”,取“平安稳定”之意,后改“安定寨”为“安定堡”。现今的子长县,古时即称“安定县”,安定古城,即为古安定县城所在。

或许依傍着钟山石窟的缘故,或许是因为有了钟山上万佛岩的庇护,历经历史上无数次的灾难战乱,安定古城始终安然无恙、生生不息。

始建于晋太和年间的钟山石窟,坐靠钟山南麓,遥对安定古城。释迦牟尼三世佛静观世间百态,伴有菩萨、罗汉、力士等万余尊雕像,尽显神斧鬼凿之功,有称“第二敦煌”。在偏僻的黄土沟梁之间,却深藏着这样一处宝藏,不能不说,这是天地对于安定古城的厚爱。

由寨到堡,再由县到镇,这座古中国的西北要塞,如今偏安于子长一隅,静观着日升月落、风起云涌,在世道的沧桑中宠辱不惊。

古城外,夯土的城墙外砖石已斑驳颓败。当地的朋友介绍,现存墙垣残长2.2公里,残高6—8米,基宽5—8米。原有的四座城门,如今只剩下北门拱极门、西门永清门仍保留着旧时的框架。城门门楣的题字仍清晰可辨,北门内冯玉祥于民国16年的题名碑记亦历历在目。

风沙拂城过后,一派的从容祥和。沿着城内狭长的青石板小路徐行,一如走进了时光的隧道。历朝历代的历史遗存散落于古城的每一个细节之间,恍惚之间,我们无法辨清哪里是宋时的砖、元时的瓦,哪里是明时的勾栏、清时的雕砌……路边店铺门楣上数十年前“大众食堂”的刻字,也被淹没在厚厚的尘埃之中。

城内中心,是陕北惟一保存完整的清代县衙遗址,无梁无柱,由四个拱形窑洞构成,外墙上镌刻着“光风霁月”、“青天白日”的匾额。县衙遗址前的屋檐下,三两满脸沟壑的老人在抽烟纳凉,微笑面对着游客们蜂拥而至的拍照,倒是身后的小姑娘羞涩地将脸藏在爷爷佝偻的背后。

行至小巷深处,有院落宽敞的人家,窑洞之上建有窑洞,院落之间有门户相连,可以见出主人当年的富足,只是如今已无人居住。“从前的安定,是商贸重镇。这里的居民,祖辈做着百货生意。”当地朋友指着窑洞紧锁的木门,上方可以隐约看到“出入是门”、“大小由之”的字样。

种种遗迹细节之中,透露出安定古城昔日的繁华。时光荏苒、盛景不再之后,这里的住户许多搬离了古城。

午后的古城街道上,人丁疏落,偶尔可见系着白羊肚手巾的老人,牵着毛驴走过,或是有中年的婆姨,蹲在自家门前用大碗吃着煎饼凉粉。当年轻人纷纷扛起背包,走进喧嚣纷扰、灯红酒绿的城市寻找梦想,他们用留守维系着古城的人烟。

颓败陈旧的安定古城,遗迹斑驳的安定古城,似乎在用一种让时光停滞的姿态,对抗着这个瞬息万变、高速前行的世界。它是不合时宜的,但它又是不可或缺的。它被时尚远远丢在了身后,但它又时时提醒着我们,置身于动荡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从容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不知为什么,行走在静谧安详的安定古城,耳畔总会回响起陕北说书艺人嘶哑苍凉的歌声:“噗出—扑出来一股风,刮得飞沙走石眼难睁,刮得大黄风小黄风,儿马风,叫驴风,疙哩疙崂刮得老黄风……”世世代代的大风漫天、飞土扬尘里,安定古城一直就这么安定地生活下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中共子长市委宣传部主管 子长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6112020001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27420062
编辑部电话:0911-7122593 新闻热线: 0911-7121276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admin@zichangrm.com 举报电话:7121276 陕ICP备150072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