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央厨房融合平台 | 网站客户端 | 采编
【中国台州网】阅尽沧桑话子长
时间:2016-07-26 16:02:40     点击数:次    来源:中国台州网
 

中国大陆有两千八百多个县级政府,以人的名字命名的,只有二十多个。陕北的子长县是其中之一。

子长县原名安定县,以谢子长的名字命名。谢子长是陕北红色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1935年因病去世,为纪念他对中国共产党作出的贡献,1942年5月1日,党中央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毛泽东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落脚点指长征,出发点指抗战,这两个点,都在子长县。

子长县地处陕西省北部的黄土高原。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历史遗存丰富,也是以人名作县名最多的省:黄陵县(黄帝陵墓所在)、吴起县(秦国吴起)、志丹县(刘志丹)、子洲县(李子洲)都是。

让人特别亲切的是,陕西还有一个县,是以台州人的名字命名的,叫紫阳县——纪念宋代的紫阳真人张伯端。这位台州人,是道教南宗的创始人,曾在陕西修道,陕西人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他修道的地方。他的名字,也在《西游记》的第七十一回中出现。

浙江一省,以人名为县名的,仅有文成一县,是为了纪念明代名臣刘基的,他字伯温,谥号文成。除了县名,其他的以人名作地名的,浙江依然很多:第一大江钱塘江,是纪念吴越国王钱镠的,曹娥江是纪念孝女曹娥的,西湖的白堤、苏堤,则是纪念白居易和苏东坡的。

不论何处,所有地名,都是历史长河中非常醒目的路标。如果有流芳百世一说,那么,以人名地,就是最好的方法。

子长县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黄河的一个几字形大拐弯后的一竖,就从它的边上擦过。它的所有河流,都汇入了黄河,然后奔流入海。

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因为黄河孕育了我们的早期文明。女娲造人、夸父逐日、黄帝大战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都主要从黄河两岸、特别是黄土高原上展开。

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无论巴比伦、埃及,都起源于江河之滨。水,不但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商代后期的黄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得多,更适宜作物生长。黄土高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田猎和耕种,滋养了早期的中国人。又因为黄土土质的松软和直立性强,特别适宜我们的先人挖洞穴而居。不断出土的文物证明,这里不但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土地,也是古人从游牧向农耕定居的源头。人文初祖黄帝,就是从黄土高原出发,将东方带向一个崭新的文明。

说来惭愧,在到子长县之前,我并不知道历史上有名的瓦窑堡会议的所在地就在这里。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井冈山、瓦窑堡、西柏坡,都是重要历史转折点,同时也是现代史的转折点。这里被誉为“红都”,确是名至实归。

检验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发达与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名人的多少。历史上,包括子长县在内的陕北地区,都比当代的名气要大得多。这里曾经是东方文明舞台的中心。当地一直传说,华夏人文初祖黄帝,就长眠于子长县的高柏山上。

这里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汇线。自商至西周以至春秋战国,这一带农业和游牧业交错,既是中原王朝的农耕地,也是鬼方、土方、犬戎、猃狁等部落方国游牧的地方。商周时期,鬼方的势力非常强大,是中原王朝的西北强敌。商周首都的几次南迁,都是因为游牧民族的侵扰。最著名的一次,是周幽王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诸侯们当了一回笑料之后,最后轮到当千古笑料的,变成了周幽王本人。当一万五千人的犬戎军队真的向西周首都镐京袭击的时候,他无论点燃多少烽火,都没有一个援兵赶来,最后周幽王被杀。从此,周朝都城东迁洛阳,更加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商周王朝强盛之际,曾对游牧民族先后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征伐。最后一次的征伐,在《诗经·采薇》中即有记录:“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被司马迁誉为“明君”的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外婆家,就是现在的子长县。这里也是狄人的故乡。狄人,猃狁的后裔。流亡公子重耳在外“逆旅栖栖十九年”,其中在外婆家避难就有十二年。在这里,重耳娶妻生子。子长县百姓至今还用一条叫重耳川的河流纪念他。重耳在离开外婆家重新流亡的时候,曾对狄妻说:“你等我二十五年,如果我还没有回来,你再改嫁。”狄妻说:“二十五年,恐怕我已死了,墓上的柏树也大了。别说了,我一直等你吧。”七年后,六十二岁的重耳终于成为晋国君主。我们现在在用的成语中,如退避三舍、志在四方、竭泽而渔、兵不厌诈等,还有介子推故事,甚至于寒食节的由来,都同他有关。

黄土高原是否控制在中原君王之手,似乎是政权强盛与否的晴雨表。因为中原王朝最强劲的敌人,始终来自北方。

北宋时期,宋朝与西夏政权长期对峙,包括子长县在内的延安府一带正是国防前线。范仲淹、沈括、狄青,以及种世衡、种谔父子等人,都曾在此做过军政长官。《水浒传》中,武功最好又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是第二回中出现的,那个恶了高俅父亲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去延安府为国效力。他所投奔的人,是老种经略相公种世衡,也就是拳打镇关西的鲁达(即出家后的花和尚鲁智深)和青面兽杨志的顶头上司。为什么说王进武功最好?因为他的徒弟九纹龙史进只跟他学了半年,就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名列天罡星,可见师傅本事了得。

从商周到盛唐,西北的黄河两岸一直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主舞台。植物改变世界。唐代后期开始,随着粮食种植重心逐步南移,文明重心才随之变化。

站在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上,看到的,是黄色的基调下并不浓密的绿色。当地干部称,这些绿色,是这十来年退耕还林的成绩,以前所见,几乎都是黄色。

对黄土地上的植被变化,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远在五六千年前,陕北大地森林密布,草地广阔。黄土高原现状的形成,是人类滥砍滥伐的结果。确实,地下挖掘的大象化石即可作证,这里几万年前,就是热带雨林区,是大象等热带动物的美好家园。也有学者认为,这里本来就缺少雨水,肥沃的黄土裸露,所以适宜耕种,才哺育了中华的早期文明。如果都是原始森林,我们的先人根本没有能力砍伐森林和开展耕种。因此,原来的生态本来就非常脆弱。为了抵抗游牧民族的侵扰,历代王朝不得不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界处黄土高原上屯兵抗御。有兵必须有粮,要粮除了远距离运输,只有就地耕种最省心。

从有记载的文字看,这里环境的大规模破坏,是过量的垦荒所致。黄河水原来是清的,因为植被破坏后,水土流失,才造成大量泥沙入河。河水变黄,从汉代开始,故《汉书》最早称之为“黄河”。唐代时,沙漠化已显现:“夏州大风,飞沙为堆,高及城堞。”唐宋时期,陕北河川山谷间的草地早已荡然无存。到明代的时候,为了国防的需要,政府长期过度屯田,导致人口膨胀,形成恶性循环,彻底破坏了陕北的植被,以致“冈阜相连”,“无尺寸不耕”,终于使原来的原,变成了梁,梁变成了峁,河流干涸,风沙扬尘紧跟而来。清代以后,人口持续增长,环境持续恶化,子长县的生态系统已不可修复。

明代初期,整个延安府十二个州县只有三十一万人,而现在,光子长一个县,人口就有二十七万,整个延安地区则超过二百一十万。人口集聚,二三产业发展,都使人均用水量远远高于以前的农耕时代。水资源日益珍稀,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状况。

子长县的山丹丹花非常美,也盛名在外。但亲眼看到时,发现它的花不大,株植也不过十几厘米高。这是因为恶劣的生态环境,让它无法长得更大。

人类要生存,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许多文明的消失,都是因为环境的持续恶化。最典型的,就是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新疆的楼兰古城和高昌古城。当环境的承载能力超过它的极限,唯一能够改变的,只能是人本身。

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取代农耕文明,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在专业化生产逐步取代就地取食的今天,在供需关系以全球为界线的市场大背景下,处处以粮为纲,显然不合实际。无论从本地利益还是更大范围的利益考量,保护好生态环境,事实上比种粮食作出的贡献更大。这也正是子长县等陕北地区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的高明之处。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中共子长市委宣传部主管 子长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6112020001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27420062
编辑部电话:0911-7122593 新闻热线: 0911-7121276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admin@zichangrm.com 举报电话:7121276 陕ICP备150072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