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作为国家和省市医改试点县的子长县,以前瞻的眼光走出一条符合县情、低成本、高成效的医改新路子,打造了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子长样本”,吸引了各级政府、学者、公众的关注。
2015年一整年,全县总诊疗人次43万人次,县外总诊疗人次4.3万人次,县域内就诊率90.9%。其中,县医院门诊24万人次、住院2.2万人次,手术2200例,同比增长4.4%、1.7%、9.9%,乡镇卫生院门诊总量突破4.3万人次,同比增长54.8%,住院8308人次,同比增长46.1%。
仅2016年上半年,全县医疗业务收入8124.0万元,药品收入2646.7万元,药占比32.58%,门诊收入2255.9万元,门诊人次170091人次,门诊次均费用132.6元,住院收入6164.0万元,住院人数20018 人,住院次均费用元3079.2元,各项业务指标均完成预期目标。
五年来,在巩固深化医改成果中,子长县一路探索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将医改成果真正惠及普通百姓,实现了门诊住院人次、患者满意度、医疗质量、职工收入的“四提升”和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医患纠纷、转院转诊率、医院运行成本的“四下降”,达到了患者、医务人员、医院和政府的“四满意”的目标,为千家万户带来了福音,取得了沉甸甸的六大硕果。
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公益性的管理机制、规范化的监管机制、科学合理的政府保障和多渠道补偿机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考核分配机制、市场化的药品采购供应和定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规范了公立医院运行管理,使政府对医院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卫生政策落实更加有效,三级卫生网络更加稳固。
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与改革前相比,住院病人平均费用下降37%,门诊平均费用下降40%。全县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价格较改革前下降了40%,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从2007年的61.3%降低到目前的27.5%。
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
与改革前相比,县医院职工年平均收入由2.9万元提高到8.5万元,最高可达20万元。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职工年平均收入由2.4万元分别提高到6.6万元和6.1万元,村医年均收入提高到2.2万元。
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5年,全县总诊疗人次43万人次,县外总诊疗人次4.3万人次,县域内就诊率90.9%。
医院收入结构发生本质变化
医改前,县医院总收入3894.8万元,其中财政补助957.8万元,占总收入的24.6%;医疗收入1178万元,占总收入的30%;药品收入1751万元,占总收入的45.4%。2015年,全院总收入1.49亿元,其中财政补助、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26.1%、73.9%和18.5%。
大卫生格局初步形成
以慢性病管理为切入点,通过实施母婴健康安全行动、重点传染性疾病防控行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行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建立了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机制,实现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融合,使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惠及百姓,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效果显著,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配合、全社会关注健康的大卫生格局。
通过“十二五”期间不断的持续努力,子长县已初步建立了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采供、综合监管和保障支撑的六大体系,有效形成了公益性的管理、规范化的监管、科学合理的政府保障和多渠道补偿、竞争性的用人、激励性的考核分配与市场化的药品采购供应和定价机制,使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出进展。
“子长模式”的医改经验也得到中省市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先后召开全国县医院改革发展现场会和陕西省医改现场会,子长县的医改工作先后荣获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连续4年获得全省医改先进表彰。2014年,在全国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电视电话会上做了交流发言,先后在全国公立医院改革培训班专题培训介绍经验7期,县医院在全省县级医院院长培训班上就精细化管理方面做了经验交流,2014年度获全省1市10县综合医改试点先进县。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来之不易,归功于子长县委、县政府构建的医疗卫生“六大体系”和日臻完善的医改“六项机制”。
“十三五”的第一年,子长“医改人”进一步完善县医院全面精细化管理、绩效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和人才招聘培养新机制“三个亮点”,突出县镇村一体化管理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二个重点”,为实现县镇村医疗机构能力提升“一个突破口”,把全国医改的“子长样本”巩固的更加牢实。
2015年一整年,全县总诊疗人次43万人次,县外总诊疗人次4.3万人次,县域内就诊率90.9%。其中,县医院门诊24万人次、住院2.2万人次,手术2200例,同比增长4.4%、1.7%、9.9%,乡镇卫生院门诊总量突破4.3万人次,同比增长54.8%,住院8308人次,同比增长46.1%。
仅2016年上半年,全县医疗业务收入8124.0万元,药品收入2646.7万元,药占比32.58%,门诊收入2255.9万元,门诊人次170091人次,门诊次均费用132.6元,住院收入6164.0万元,住院人数20018 人,住院次均费用元3079.2元,各项业务指标均完成预期目标。

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公益性的管理机制、规范化的监管机制、科学合理的政府保障和多渠道补偿机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考核分配机制、市场化的药品采购供应和定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规范了公立医院运行管理,使政府对医院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卫生政策落实更加有效,三级卫生网络更加稳固。
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与改革前相比,住院病人平均费用下降37%,门诊平均费用下降40%。全县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价格较改革前下降了40%,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从2007年的61.3%降低到目前的27.5%。
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
与改革前相比,县医院职工年平均收入由2.9万元提高到8.5万元,最高可达20万元。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职工年平均收入由2.4万元分别提高到6.6万元和6.1万元,村医年均收入提高到2.2万元。
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5年,全县总诊疗人次43万人次,县外总诊疗人次4.3万人次,县域内就诊率90.9%。
医院收入结构发生本质变化
医改前,县医院总收入3894.8万元,其中财政补助957.8万元,占总收入的24.6%;医疗收入1178万元,占总收入的30%;药品收入1751万元,占总收入的45.4%。2015年,全院总收入1.49亿元,其中财政补助、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26.1%、73.9%和18.5%。
大卫生格局初步形成
以慢性病管理为切入点,通过实施母婴健康安全行动、重点传染性疾病防控行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行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建立了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机制,实现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融合,使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惠及百姓,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效果显著,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配合、全社会关注健康的大卫生格局。


“十三五”的第一年,子长“医改人”进一步完善县医院全面精细化管理、绩效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和人才招聘培养新机制“三个亮点”,突出县镇村一体化管理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二个重点”,为实现县镇村医疗机构能力提升“一个突破口”,把全国医改的“子长样本”巩固的更加牢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