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园里打扫完毕,周万平就去烈士墓边上的王桥战斗事迹陈列馆仔细察看一遍。如果有人来参观,周万平还会接待和讲解。


周万平在48位烈士纪念碑前为参观者讲述王桥战斗的经过。图片来源:江苏省文明办
“烈士纪念碑三棱形的顶象征着烈士们杀敌的刺刀,纪念碑下八个台阶代表当年战斗的八旅,24个黄芽球代表24团,纪念碑四周护栏的48根柱子,代表着牺牲的48位烈士,耸立在人们心中。”每次面对来参观的人们,周万平都要这样动情地向他们介绍。
陵园管理员月工资开始只有60元,这样的工资周万平拿了21年。她说:“当时我有4个孩子要养,丈夫在镇轧花厂上班,工资收入也不高,家里经济一下子跟不上了。”
怎么办?周万平也在愁,不过她从来没动过离开陵园的念头。
周万平为烈士墓摆放鲜花。图片来源:江苏省文明办
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周万平请人担保从银行贷款5000元钱,发展家庭养殖业。回忆起当年,她说:“那时候,我白天去陵园工作,夜间到豆腐坊、油坊购买豆腐渣、豆饼。”周万平养了10年猪,不仅让家庭渡过了难关,还攒下了一笔积蓄。有了这些经济基础,周万平更安心在陵园工作了。
钱多钱少,周万平并不在意,守护在陵园,为的是对烈士的这份感情。“我离不开这些烈士,我就是他们的亲人,得一直守护在这里。”周万平说。
25年来,陵园里一草一木在周万平眼里都有了生命,当时还是不到半米高的小树苗,如今已经长成大树。空闲的时候她就默默地看着那些花草树木和烈士墓碑,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
烈士陵园附近的村民,提起周万平都不由得竖起大拇指。村民王兆福说:“她不图名不图利,坚持这么多年,真的很不容易!”
周万平的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在苏南自主创业,经过10多年的打拼,个个都是事业有成。孝顺的四个子女,分别在苏州、吴江买了住宅,每家特地都留了一个专门的房间,多次请她到苏南安度晚年,都被她婉言拒绝。而子女们也对母亲的选择表示理解和尊重。周万平说:“还有那么多烈士,到现在连亲人都没寻到,我心里放不下。”
“48位烈士牺牲时最大的22岁,最小的才13岁,这么多年了,也没有亲人来祭拜,想想都觉得可怜。”为48位烈士寻找亲人这件事一直是压在周万平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为了找到烈士亲人,她多次跑县民政局、县档案馆查资料、寻线索。
周万平和烈士们的后人在一起。图片来源:江苏省文明办
2010年3月初,周万平收到了部队赠送的2000元慰问金,她想用这笔钱为烈士办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通过媒体的帮助,她发起了为王桥烈士寻亲活动。钱不够,她就把儿女们给的赡养费拿出来。
如今已有12位烈士找到了亲人。“灌南县的缪洪宝,他父亲是烈士,联系上了,2013年清明节过来祭拜的。滨海大套的张耀成,他伯父张记明葬在陵园,也找到了……”说起为烈士寻亲的情况,周万平特别健谈。
周万平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为所有在王桥战斗中牺牲的烈士找到亲人。周万平说:“我和老伴商量好了,这辈子哪儿也不去,就在这里一直守护下去,好跟烈士们做个伴,不让烈士们寂寞。”
(本网根据稿件《中国好人榜——周万平》以及江苏省文明办供稿《25年浓浓烈士情 一生坚守不言悔》综合编辑,感谢江苏文明网提供部分素材。)
为了25年前一句承诺,您守住誓言,也守住了英烈们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这片“阵地”。洒一碗酒,飘溢的是岁月峥嵘;种一棵树,长出的是挺拔脊梁。年过七旬的老人周万平,如今还在守护,您用行动告诉我们,您守住的不仅是那份承诺,更守住了无数人心中的一片净土。无以言谢!唯有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