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子长县杨家园则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屹然矗立的新楼房,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盏盏路灯新颖别致,一间间商店琳琅满目。这里整齐划一、环境良好、设施齐全。
沐浴着冬日的暖阳,58岁的李学海和自己的老伴早早地拾掇完碗筷,一边说笑一边走出家门相跟着来到小区的休闲文化广场上,和其他村民跳跳舞、遛遛弯、啦啦话,大家有说有笑,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多亏了咱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好政策,我才能有自己的产业,住着漂亮的楼房,过上这么幸福的日子。”李学海感激地说到。
之前,李学海一家还居住在距县城20公里、距镇政府10公里的高家河村。那里地质灾害多发,村民居住得窑洞年久失修,很多都成了危房,生活异常困难。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村的农民贫困问题,县上决定对该村实施整村移民搬迁,帮扶生活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斩断穷根,实现脱贫致富。
“住了大半辈子的破窑洞,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像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李学海的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按政策,我的是一套80平米的房子,只交了54300元,我算了一下这个账,根据现在的水泥、钢筋、沙等的价格加上人工费,要是自己修这个房子的话,5万块连成本都远远不够,更何况还给我们上了水、电、暖、门窗。高家河人真是赶上好时代了,谁能想到呢。”
看到李学海一家住着这么好的楼房,记者为其感到十分高兴,但心里总是有个疑问,“住楼房,花费肯定少不了,他能住得起吗?”
看出了记者的疑问,李学海笑着说:“咱也有自己的大棚产业啊!”坐着李学海的三轮车,记者跟随他来到了高家河的大棚基地。只见30个大棚依次而建,向阳背风,鳞次栉比,甚是好看。
走进李学海的大棚内,微微泛红的西红柿挂满了枝头,两个一对,三个一串的,他自己也赶忙脱下了外套,给西红柿打叉、浇水、除草,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以前年轻能出去打工,一年还能挣4万左右,前几年给儿子办完婚事后,多年积蓄全部花光不说还负了些债。现在年纪大了揽不到活,一年挣不了几个钱。”
2015年,县上通过走访调研,了解群众疾苦,剖析贫困原因,破解发展难题,决定在该村发展蔬菜大棚产业,帮助高家河人脱贫致富。有了政府的扶持和指导,加上李学海自己的勤快,他承包的大棚务劳得越来越好,这两年都能给他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
“我自己有两个大棚,种的都是西红柿,年初那茬是从2月就开始卖的,扣除大棚薄膜、肥料、农药等成本外,纯收入2万多。这茬也刚刚上市,预计产量也在1.8万斤左右,可收入2万元。”李学海掐着手指头给自己算起了账。
现在李学海像城里人上下班一样,在村里上班种大棚,回镇上住楼房,享受现代生活,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明年,我准备出去多看看别人家的大棚,学习他们好的技术和经验,让抢“鲜”上市的大棚西红柿成为自家的致富法宝。”李学海充满憧憬地说。
沐浴着冬日的暖阳,58岁的李学海和自己的老伴早早地拾掇完碗筷,一边说笑一边走出家门相跟着来到小区的休闲文化广场上,和其他村民跳跳舞、遛遛弯、啦啦话,大家有说有笑,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多亏了咱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好政策,我才能有自己的产业,住着漂亮的楼房,过上这么幸福的日子。”李学海感激地说到。
之前,李学海一家还居住在距县城20公里、距镇政府10公里的高家河村。那里地质灾害多发,村民居住得窑洞年久失修,很多都成了危房,生活异常困难。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村的农民贫困问题,县上决定对该村实施整村移民搬迁,帮扶生活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斩断穷根,实现脱贫致富。
“住了大半辈子的破窑洞,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像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李学海的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按政策,我的是一套80平米的房子,只交了54300元,我算了一下这个账,根据现在的水泥、钢筋、沙等的价格加上人工费,要是自己修这个房子的话,5万块连成本都远远不够,更何况还给我们上了水、电、暖、门窗。高家河人真是赶上好时代了,谁能想到呢。”
看到李学海一家住着这么好的楼房,记者为其感到十分高兴,但心里总是有个疑问,“住楼房,花费肯定少不了,他能住得起吗?”
看出了记者的疑问,李学海笑着说:“咱也有自己的大棚产业啊!”坐着李学海的三轮车,记者跟随他来到了高家河的大棚基地。只见30个大棚依次而建,向阳背风,鳞次栉比,甚是好看。
走进李学海的大棚内,微微泛红的西红柿挂满了枝头,两个一对,三个一串的,他自己也赶忙脱下了外套,给西红柿打叉、浇水、除草,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以前年轻能出去打工,一年还能挣4万左右,前几年给儿子办完婚事后,多年积蓄全部花光不说还负了些债。现在年纪大了揽不到活,一年挣不了几个钱。”
2015年,县上通过走访调研,了解群众疾苦,剖析贫困原因,破解发展难题,决定在该村发展蔬菜大棚产业,帮助高家河人脱贫致富。有了政府的扶持和指导,加上李学海自己的勤快,他承包的大棚务劳得越来越好,这两年都能给他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
“我自己有两个大棚,种的都是西红柿,年初那茬是从2月就开始卖的,扣除大棚薄膜、肥料、农药等成本外,纯收入2万多。这茬也刚刚上市,预计产量也在1.8万斤左右,可收入2万元。”李学海掐着手指头给自己算起了账。
现在李学海像城里人上下班一样,在村里上班种大棚,回镇上住楼房,享受现代生活,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明年,我准备出去多看看别人家的大棚,学习他们好的技术和经验,让抢“鲜”上市的大棚西红柿成为自家的致富法宝。”李学海充满憧憬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