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央厨房融合平台 | 网站客户端 | 采编
【盐阜大众报】杭为民 周湛军:秀延胜境陇上风
时间:2017-01-03 11:05:18作者:杭为民 周湛军    点击数:次    来源:盐阜大众报
    “三春的黄风数九的冰,难活不过人想人。背靠黄河面对着天,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
    
    高柏山上,民歌手一放嗓子,就把几句信天游吼上了群山之巅。
    
    六月,高原上的山丹丹花开了,羞涩涩,红艳艳;初夏,山沟里的信天游唱开了,火辣辣,情绵绵。
    
    “一对对山羊并呀么并排排走,哥哥什么时候能拉着那妹妹的手。”
    
    乘着歌声的翅膀,八百里陕北高原腹地——子长县,如画卷般打开……
 
    风雨沧桑安定堡
    
    六月,陕北高原天高地阔,满川秀色。
    
    沿秀延河西行,冈峦迤逦,半小时后,一座高原古堡凸现在眼前。
    
    石头基底,黄土垒筑。墙体剥蚀,荆棘入隙。沿山坡斜上,举目四顾,古城巍然屹立,似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倔强地傲立在夕阳里。
    
    安定——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陕北名镇。
   
     “翠山献屏拱,河水环澜,西塞要径。”这是古人对安定的描述。
    
    秦设阳周县,宋置安定堡,古安定在寨、堡、镇中循环。秦时明月汉时关,总离不开金戈铁马、塞上孤烟。
    
    自县城搬至瓦窑堡后,安定似乎被遗忘在历史深处。然而,这倒较好地尘封了一座原味古城。
   
     流连古街,听不到市声喧哗,一切都是静静的。半掩剥蚀的门扉,倚墙默然的老人,只有偶过的驴车,才似乎感觉到古城缓缓的心跳。
   
     城内古建筑主要是清代遗存。古县衙、窑洞民居各具特色。
    
    这是陕北唯一一座有窑洞特色的县衙,现只存前厅大堂。整座建筑似有四孔窑洞组成,无梁无柱。东西南北四孔窑汇成莲花状穹顶,喻为官清廉之意。厅门东开,有前门无后门,谓南来北往一样对待,堂堂正正,紫气东来。窗为日月型,喻日月可见。前窗大,后窗小,喻大事小事一样管,青天白日,光风霁月。
    
    另一座衙门式建筑——按捕署,现仅存几孔窑洞,院内荒芜,杂草丛生。这座按捕署建于清道光年间,见证了当年陕北兵荒马乱、盗匪横生的特殊年代。
    
    民居史家大院,就剩正房四孔窑洞,前后两进院落。厚重墙体,雕花门窗,仍可见当年史家的煊赫。
    
清顺治年间,绍兴人史大宽在丝绸古道运粮贩茶,生意发达后,在古道节点安定定居,由弟弟史二宽建七进七出院落。
   
     “壶德流辉”,是当年牌楼上的四个大字,富丽的牌楼早已毁弃。只有仅存的几孔窑洞,留给后人去怀想追忆,丝路的大漠冷月和古城的繁华盛景。
    
    郭家大院建于道光甲申年,由上下两个独立院落组成,是一家骡马店,也就是古客栈。下院三孔窑洞,门楣上刻字依稀可见:“出入是门”、“小大由之”、“乐在其中”,皆从儒家典籍中来,耐人寻味。
    
    郭家商号为“梦赢堂”。郭大先生是读书人,颇有正义感,常为百姓写状。老婆做豆腐,人硬货好,郭老婆豆腐曾是安定名吃。“梦赢堂”赢来的不仅是金银,更多的是百姓的口碑。
    
    古安定有“锦屏叠雪”、“西池晚烟”等八景,沧海桑田,今已无处寻觅,只留这迟暮的古堡在静静地诉说。
 
    一片清凉万佛岩
    
    三秦大地,长空湛湛。
    
    炎炎正午,阳光如瀑泻在高原之上。伫立秀延河畔远眺,钟山脚下,“万佛岩”格外庄严。
    
    上联:开方便门。下联:登欢喜地。横批:鹫岭飞来。过牌坊,登山门,千年古寺遗址若翠屏矗立。
    
    此处佛寺始建于晋太和年间,以石窟饮誉天下。曾经塔成林、庙成群,雕梁画栋,盛极一时,惜皆毁于兵燹,只剩石窟佛塔等留存,至今大放异彩。
    
    避开灼灼阳光,迈进石窟,顿感一缕清凉泻心间,好一片佛国世界。
    
    缘石壁而雕凿,大小万余佛像,密布于石窟之内。壁、廊、柱、顶之上,佛、菩萨、罗汉千姿百态,让人目不暇接,真是鹫岭飞来,佛国盛会再现。
    
    据考证,此处石窟主要雕于宋代,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特别是三尊主佛法相庄严、雕刻精美,每一处皆是对佛法的形象喻示。发髻从微现到螺旋,从莲台含苞到花瓣盛开,立体展示释迦牟尼的成道过程。
    
    在观看录像时,我留意一处颇有趣味的造像。此处雕刻在石壁南墙底部,为一组罗汉造型。平时,孩子们都喜欢看罗汉。与慈眉善目的佛菩萨不同,罗汉更生动。喜怒哀乐,表情夸张;降龙伏虎,形态各异。
    
    那尊可爱的抱狮罗汉就在最边上。小狮子咬住念珠,伏靠在罗汉胸前,罗汉头微斜,手抚幼狮,面露微笑,妙趣横生。
    
    学者认为,虽然规模比不上云岗、龙门等石窟,但钟山石窟别具一格,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独一无二。
    
    在赞叹这些雕像瑰宝的同时,我想这到底是什么人的杰作?
    
    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到魏晋南北朝时始盛。晋时法显,唐时玄奘,历代高僧大德,舍命求法,佛学全面融入中华文化,化育助绘唐宋华章。
    
    安定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镇,这里不仅有丝路商队的哕哕驼铃,更有僧人传法的幽幽钟磬。
    
    查阅蒋维乔的《中国佛教史》,疑点立时冰释。“宋兴,佛教前途,欣欣向荣,如春花怒发。”
    
    有宋一代,除徽宗短暂稍稍排佛,累代护佛。宋以后,禅宗兴盛,所以石窟所在地,有大普济禅寺。子长学者杜建军撰《钟山石窟解读》,认为钟山石窟的佛教宗派比较复杂。石窟自晋时,历经唐、宋、元、明、清千余年凿成,期间朝代更迭,宗派纷立,融合汇成这一可贵的艺术宝库。
    
    杜建军说,石窟多见密宗表现手法。密教主要在藏地,这是藏教东传的重要见证。
    
    古城安定扼丝路要塞,兵连祸结。而近在咫尺的石窟,却能一脉独存,原因何在?
    
    据学者推断,历代佛寺驻军中的一些人也是雕刻工匠。战争不仅给人民,也给这些塞外将士带来无尽的伤痛,守边孤寂,心灵更需抚慰,而坚定的佛法信仰,如一味清凉的方剂,可消融心中的焦灼。走进石窟雕像,驻于佛寺护法,成为兵乱年代石窟独特的人文景观。
    
    地处高原腹地,安定番汉杂居,这里既是民族战争的前沿阵地,又是经贸往来的核心地带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宏大舞台。
    
    千百年间,僧侣、石匠、军人、杂役等许许多多的人,为弘扬佛法,在这个石窟燃尽了青春和生命。
    
    苍凉边关笛声起,一轮明月映铁衣。“啪、啪、啪 ……”凿声起伏,凝心端详,佛像似乎在聆听那历史深处的回音。
 
    长风猎猎重耳川
    
    长河落日,一群旋风般的马队疾骑西向,卷起漫天黄沙……
    
    首骑者眉宇间仍有仓皇之窘,颤抚逾墙断衣,心有余悸。
    
    晋献公二十二年,献公派宦者杀重耳,重耳逾墙而逃。宦者追斩断其衣袖,重耳奔至白狄。
    
    站在子长县涧峪岔镇重耳山体文化公园前,立体浮雕长卷般演绎重耳励精图治的一生。
    
    重耳出逃19年,有12年避难于此,韬光养晦,卧薪尝胆。
    
    重耳川也叫走马川,位于子长县东北部。一条小溪从黄帝葬地高柏山蜿蜒而下,这里是中华民族先民的繁衍生息之地,时空转换,此时已是白狄人所居。重耳出逃,追随者皆是饱学之士,这种无意的文化溯源而上,带来了一次新的文化交融。
    
    重耳在白狄虽寄人篱下,但心情不错,主要因为有贤妻有忠臣。特别是与妻子季隗、忠臣介子推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重耳不一般的人品和情怀。
    
    “重耳谓其妻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乃嫁。其妻笑曰:犁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虽然,妾待子。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这是《史记》记载的一段对话,描述了重耳出亡齐前,与妻子的深情对话,可见重耳重情重义,妻子深明大义。就算墓上柏树已茂,仍会等君归来,一片深情。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这些寒食诗都为纪念介子推而作。
    
    介子推是重耳奔亡的五重臣之一,以“割股奉君”、“功不言禄”、“功成身退”而名扬天下。
    
    重耳在介子推等人襄助下,复国为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寒食节是晋文公的悔痛,也是中华民族对介子推的永久纪念。
    
    重耳入白狄,是被迫是逃隐。介子推功成不居,入绵山隐居,是主动是真隐。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那是因愤而死。而介子推,隐入绵山,奉养老母,不倨傲,不争功,因不幸而亡。
    
    “狡兔死,走狗烹;鸟兽尽,良弓藏。”这不一定就是帝王处臣的必须规律。重耳不是光武帝刘秀,谦恭于隐士严子陵。也不是勾践,“长嘴如喙”,心狠手辣。
    
    历史就是这样吊诡,本可演绎一段君臣恩亲的历史佳话,却拙成一出历史悲剧,令人扼腕。
    
    不过重耳在狄12年,蓄志养锐,在心中勾画了霸业蓝图。复国之后,对内,拔擢贤能;对外,远交近攻。勤王事于洛邑,败楚师于城濮 ,盟诸侯于践土,开创晋国长达百年霸业。文治武功,显达千秋。
    
    历史学家顾颉刚认为:“晋文公的主要功绩是城濮之役遏住了楚国,使他们不得向北发展。晋襄公的主要功绩是崤之役遏住了秦国,使他们不得向东发展。有了他们父子,春秋时的中原诸国才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才渐渐孕育了后来诸子百家的灿烂文化。”
    
    站重耳山体文化公园高台,面对重耳浮雕文化墙,热风炙人,谁又能体味这股重耳川上的猎猎长风,已在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处涵育几千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中共子长市委宣传部主管 子长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6112020001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27420062
编辑部电话:0911-7122593 新闻热线: 0911-7121276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admin@zichangrm.com 举报电话:7121276 陕ICP备150072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