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6月,我们相约在革命老区——延安子长县,一起追念革命先烈,感受这片历史文化、黄土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的神奇土地。谢子长、刘志丹、焦维炽、任志贞……一个个响亮名字,在子长谱写出了可歌可泣的故事。英雄虽然离去,但他们活在我们心中。
子长历史厚重,是著名的“瓦窑堡会议”所在地;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东征的出发地。这里先后走出了10位开国将军,子长县因此又被誉为“将军县”。
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从“瓦窑堡会议”旧址,到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的旧居;再从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到西北军委(中央军委前身)旧址、红军大学校址……穿梭于这些散落在闹市中心、隐蔽在民宅之间的革命遗址,重温历史、领悟精神,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当年如何找到这些革命遗址的呢?王志厚先生,他曾是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又任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馆长。回忆当年,年近80的他思路还是那么清晰:记得是在1964年,有位新华社记者来子长县采访,临走想看看这些遗址,但当时县里没有人知道,因此把接待任务交给了文化馆馆长,馆长也不清楚,觉得大概在果树园(瓦窑堡旧址河对面),当时那里进出人多,门口有马肯定住的是大官,经查却原来是外国人李德的住址。这位记者回去后将寻找旧址过程写了一篇内参,引起中央领导重视,成立了“瓦窑堡革命旧址恢复委员会”,通过老同志的点滴回忆、查阅相关资料、一条条细节实地核对,用了3年时间,经中央审批后正式确定、修复后对外开放。找回这些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对教育下一代,继承和弘扬老一辈革命传统,有着深远的意义。老区的爱国主义教育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每年清明节,子长百姓带上亲手包好的粽子,有的还领上孩子,自发来到烈士陵园祭奠为国捐躯的先烈们,有的将粽子送给还健在的老红军,这成为一种习俗,不断传承、延续……
行走在子长路上,眺望车窗外,曾经寸草不生的黄土地,已万木葱茏,近处绿油油农田里闪动着劳动者的身影,空气中飘过荞麦的香气,品尝子长煎饼的美味;听着陕北道情、陕北书说、子长唢呐,这些只有来子长才能体味。
车到龙虎山风景区,登上海拔1100多米的龙虎山山巅,山下的瓦窑堡镇尽收眼底。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龙虎山景区成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魅力子长”的一张新名片。
退耕还林后的子长生态大大改善了,今夏子长县李家岔镇石家湾村的高柏山上,盛开着一大片山丹丹花,一朵朵炽热火红的小花,在陕北人民心中有着足够的分量,山丹丹花被谱曲传唱,又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当“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歌声响彻山谷时,我们的心被唱醉了……
子长人杰地灵、文化醇厚。在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有一片石窟群——钟山石窟。始建于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0年),历经千余年凿建而成。钟山石窟共有18个石窟,目前开掘的是整个石窟群中的5个,石窟内连石雕刻的大小佛像千姿百态,群像泥金绘色泽还是那么饱满,鬼斧神工堪称国宝。
在子长还有一处保存较好的古城,触摸现存断壁残垣,走进保存完整的清朝县衙遗址——安定县衙,一块民国时期冯玉祥廉政誓言碑……犹如翻开它沉睡的记忆,从古城路边大幅景区规划图中,我们看到不久将来,这里将是一座融黄土风情文化为一体的新古城。
子长之行,没想到,让我们乐不思蜀的竟是农家乐的饭菜。其特点是农家自种或野生,无公害,纯天然,主食均为粗粮细做,陕北饭食好吃不贵,农家乐的美味真是颠覆了以往我们对陕北饭食的印象。
沿瓦窑堡文化长廊前行,清澈的秀延河吹来徐徐凉风,一路欣赏着“一池清水、两条绿带”的优美景观,转眼来到开元广场。夜幕下的开元广场,一场唢呐专场表演正如火如荼,唢呐声时而激越,如万马齐鸣;时而幽怨,如泣如诉。聆听唢呐演奏, 犹如在激情澎湃与荡气回肠中穿梭。
秀延河畔,彩灯闪烁,伴着乐声起落,喷泉水势冲高、回落、起伏、盘旋,荡漾河面。欢声笑语中,我们品出了老区人的安适和满足,并感同身受。套用这次活动的题目作结束语:君来子长,幸福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