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当年在瓦窑堡/砖窑院里,夜夜灯光照/陕北高原/秀延河畔/抗日烽火怒天烧/怒天烧……”炙热的阳光透过窗棂,斑驳地照射在窑洞里。站在瓦窑堡革命旧址的毛泽东故居前,面对四面八方来的游客,年轻的解说员深情地唱起了一首《毛主席当年在瓦窑堡》。
歌声中,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仿佛重新浮现在眼前。适逢长征胜利80周年,由全国报刊副刊研究会组织的70余人采风团,来到有“塞上红都”之称的陕西省子长县。
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子长县,原名安定,是民族英雄谢子长的故乡,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瓦窑堡镇,便是全国知名的“瓦窑堡会议”召开地。
时光追溯到80多年前。1935年12月,刚刚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的毛泽东来到瓦窑堡。12月17日至25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13人,在当时“后有追兵,前有围堵”的情况下,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瓦窑堡会议”)。
这个为期九天的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来得及解决的政治策略问题,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这次史无前例的会议,无疑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这里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转折点,也是东征的出发点。”子长县原文史馆馆长的王志厚告诉我们,当年长征中的红军之所以选择到瓦窑堡落脚,除开子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史称“西塞要径”、“大秦之边关”外,还因为这里群众基础好,革命的火种早已燎原。
子长陵、将军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毛泽东旧居、张闻天旧居、周恩来旧居……3天时间里,我们非常密集地参观了一处处红色遗迹。
原来,这是一块养育出万千英雄儿女的热土!
被毛泽东称赞为“民族英雄”的谢子长,出生于一个富庶的农民家庭,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他,1925年参加革命,是陕北红军和苏区的主要创建人。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家人先后有26位参加了革命,也正是他创建的陕北苏区,为中共中央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根据地。
在玉家湾镇贺家湾村,贺氏一门走出了贺晋年、贺吉祥、贺毅一等三位将军;在玉家湾镇任家砭村,任广盛、任志贞是父女两代烈士……一孔孔旧时的窑洞、无数珍贵的黑白照片,简陋的书桌、柜子、煤油灯,无声地描述着子长走出的英雄群体。
据不完全统计,子长县当时4万多人,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就有2000多名。仅1935年至1948年,参军人数就达7881人,支前民工达40多万人次。几乎家家都有人参加革命,家家都有人为革命流血牺牲。除了谢子长将军外,还有阎红彦、吴习智、李赤然9人分别被授予共和国上将、少将军衔,子长,也因将军辈出而被誉为“将军县”。
不仅如此,作为“老区中的老区”,子长人民对红军的物资支援巨大。我们翻阅史料得知:80年前,为迎接党中央和长征红军的到来,瓦窑堡人民腾出了400孔窑洞,还同陕甘边区人民共同筹集了300石粮食和8万斤副食品,赶制出3000套棉衣,解决了中央和红军的需求。
据1936年《红色中华报》报道,仅1至7月,子长全县总共参军3434人;向政府军队缴公购粮6500石。此外,1939年,全县征集马草7万多公斤、马料1400石、牲畜3400头、草鞋950双,支援前线……
有史学家认为,正是在这里,中共中央和红军得到疲惫征战一年后的休整,中央红军得以恢复和壮大,中国革命也从此开始从低谷走向胜利。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们打江山”“千家万户哎咳哎咳哟,把门开哎咳哎咳哟,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咿儿呀儿来吧哟”……在1936年开春的日子里,类似的民歌开始在瓦窑堡一带广为传唱。短短3天采风的时间里,这些高亢激昂的歌声也一直回响在我们耳边。
在位于高柏山的山丹丹园,我们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山丹丹花。“色赤,蕊若胭脂,五月间,山陬水湄,最蕃艳。”山丹丹花,这种生长于贫瘠黄土高原的红色杜鹃花,因花色鲜红、生命力极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中央红军到陕北后,因其代表美好热烈、富有追求的情感化身,成为陕甘宁边区、延安的象征,成了红遍天下的名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史诗般的长征,已经过去了整整80年。写下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后不久,毛泽东便从瓦窑堡出发开始东征。
尽管红军在瓦窑堡驻留的时间只有短短8个月,但这一段叱咤风云的历史,最后都记载在了一孔孔窑洞里,留下历史的辙印。子长将军们身上的红色基因,世代保留在了瓦窑堡人民的血脉之中,如今,它依然体现在如疾风骤雨的梆子声中,高亢热烈的声声唢呐中,欢天喜地的秧歌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