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央厨房融合平台 | 网站客户端 | 采编
【武汉晚报】瓦窑堡穿越硝烟待花开
时间:2017-01-09 09:03:47作者:赵静 (付研)    点击数:次    来源:武汉晚报

 

 

 

 

    文\付研

    每一个人都是读书人

    每一个人都是书评家

    每一个人都是荐书者

    百姓百读,越普通越不平凡

    穿越烽火

    “驼铃声犹在耳边,记不清,你说的语言;壁画上,曾刻下的愿,斑驳岁月,往事却浮现。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从东往西本无界,一路绵延,千生百劫,去换一朵花开的时间。踏过万里的足印。让我再遇见你,任千年风沙漫袭。情未息……终于等到花开的明艳”这首歌,道尽了我走在西北子长县的心情和意境。 

    前不久有机缘去子长县,这个名字很陌生的地方,却有一处特殊的历史地标——瓦窑堡,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瓦窑堡会议就在这里举行,80年前,这个不知名的小镇,曾经一度成为中共中央的大本营。在这里,艰苦卓绝的长征宣告结束,在这里,中央对今后的革命斗争方向做出重大调整,决定团结各民族人民共同抗日;在这里,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人民共和国的称谓由此诞生;在这里,有六名中共重要领导人夫妻在此结婚。

    毛泽东曾说:“没有陕北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而瓦窑堡,是中共中央在陕北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长征之后的重新出发点。

    穿越岁月长河,穿越烽火沧桑,追朔历史长河中的瓦窑堡,寻访它的前世今生,这里不仅是硝烟浸染的红都,还是古代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路,商队的驼铃声,摇曳在沧桑古道。这里,有思想智慧的文脉代代传承,宋代理学大家、被喻为天下师的教育家,史称“安定先生”的胡瑗就出生在此。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一千多年前,这里是佛教圣地,规模宏大的钟山石窟,占地360垧,大小石窟18处,僧人500之众,众多的佛塔,寺院,数万尊的佛像雕刻,堪比敦隍。香火盛大,气势雄伟,成为方圆数百公里群众宗教文化生活的圣地。“壁画上,曾刻下的愿,斑驳岁月,往事却浮现……从东往西本无界,一路绵延,终于等来一朵花开的时间。”

    红色

    今天的瓦窑堡,红色的革命遗迹众多,我们采访了瓦窑堡革命博物馆老馆长王志厚,听他讲述了瓦窑堡的前世今生。

    今年80岁的王志厚老人,曾经是小学老师,参与了瓦窑堡会议旧址博物馆的筹建。他回忆,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开会时,当地的老百姓其实并不知道。解放后,这些地方,有的住进了老乡,有的成了办公地点。直到后来有新华社记者来到瓦窑堡,想参观瓦窑堡会议旧址和当时中央领导人住过的窑洞,才发现这些地方并没有保护起来,这名记者回到北京以后写了一篇内参,建议对瓦窑堡会议、抗大等革命旧址进行抢救性保护。子长县迅速开始了寻访和保护瓦窑堡会议旧址的工作。直到1988年,国务院批准瓦窑堡革命旧址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志厚在他的著作《红都瓦窑堡》一书里写道,瓦窑堡建于元太祖时期,历史上,每逢战争这里必为兵家必争之地,左宗棠率湘军镇压回家暴动,得瓦窑堡后,一直西进宁夏、甘肃、新疆,而获全胜。同时,瓦窑堡商业贸易也一直很发达,最容易获取粮米油盐炭。这里也是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道。

    早在1925年,我们党在建立西北最早的党团组织时,第一个军事工作着眼点就在瓦窑堡。刘志丹、谢子长等共产党员领导的地方武装斗争从没间断过。

    革命的故事,英雄的传奇,散落的遗迹,至今依然是瓦窑堡最深的印记。走过战争的硝烟,和平年代的瓦窑堡,更渴望经济繁荣之花绽放。

    千年风沙侵袭

    走进子长县,扑进眼帘的是山上一座高塔。当时,我想当然的以为这是仿照延安宝塔而建的革命纪念塔,后来才知道,这座塔叫安定塔,也叫文昌塔,是纪念祖籍子长的我国宋代著名教育学家胡瑗而建的。

    在子长,处处可以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的积淀。在当地至今流传着一个牛郎织女一样的故事:天上玉帝的女儿金龙,爱上了地上黄帝的儿子玉虎,她违反天条,私奔下凡,与玉虎成亲,金龙有了儿女后,又思念天上的爹娘,玉虎为了妻子瞭望爹娘,修筑了西门楼,在这里可以望见天庭瑶池,所以,瓦窑堡以前叫“望瑶堡”,后来,为了生存,玉虎又和乡亲们一起开窑烧砖瓦,建筑窑洞,人们把这里改称瓦窑堡。

    据《安定县志》、《汉书地理志》、《史记、宋裴骃集解》记载,黄帝曾经在此开化,死后就葬在了瓦窑堡以西50公里的高柏山。

    现在的高柏山,种上了美丽的山丹丹。黄土高坡上,湛蓝如洗的天空下,一片片红艳似火的山丹丹,努力向上怒放着,就像陕北人不屈不挠而又热烈的性格。

    高柏山上经过这几年的退耕还林,有一些绿意,但是,只要风一起,依然是漫天黄沙。干旱少雨,植物生长十分艰难,也使人居环境变得恶劣。而环境转坏,正是因为人为的过度开发和使用。

    从秦开始,到隋,关中地区都是国都所在。但之后各朝的国都和关中地区就说永别了。原因就在于定都于此就要建规模宏大的宫殿,需要大量木材,从秦开始,历朝历代所建的宫殿已经把附近的能够砍伐的木材全部用光,无木可伐。再加上气候变得越来越冷且干旱,植被很难恢复,就近找不出木材,远处运来,交通不便。

    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

    无言的壁画

    没来瓦窑堡之前,只知道这里开过一场重要会议,中共中央曾短暂在此停留,完全没有想到,这里也曾经有那么辉煌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的钟山石窟就隐藏在这些干涸的荒山下。

    1988年,钟山石窟就已经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出土的碑文记载,钟山石窟始建于晋太和年间(公元366年-370年),如果这个说法准确,那么,它可能跟敦煌石窟同一年开建。跟其它大型石窟一样,钟山石窟的凿建历经唐、宋、金、元、明、清,漫长的千余年,遂蔚成大观。史料记载,这里共有十八窟,目前仅发掘五窟,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最早的石窟群”、“全世界罕见的石窟,艺术价值不在莫高窟、龙门、云岗石窟之下”、“第二个敦煌”。

    子长学者杜建军在他的《钟山石窟解读》一书中介绍,现在开放参观的仅有3号洞。洞楣上书“万佛岩”,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据明嘉靖四年《重修万佛岩碑记》记载:“万佛岩石洞,宋勒名普济院,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学佛人张行者偕石工王信辈之所凿焉”。洞内开阔高大,雕塑着色鲜艳,富丽堂皇,各浮雕大小不一,大的有几米高,小的只拳头大小,百态千姿形式各异,工艺精巧栩栩如生。尤其是十六尊罗汉像造型逼真传神,或合目诵经,或作深思状,或侧耳,或垂眸,或含笑,或怒目……

    更为奇特的是,在这个洞里,千手观音、老子、关帝、孔子等浮雕,安居一洞,正是所谓的儒、释、道三教合一。这些浮雕佛像凿建年代不同,错落有致,各取其道,相映成趣,毫无违和感。

    这也许就是大国文明的生命力所在,海纳百川,相互包容,突破封闭,敞开胸怀,延续不断,而这,不同文化的丰富土壤,滋养了中华儿女的强大,无论地域民族,只有包容,才能更强大。

    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各种文明形态,像一首首大型交响乐,千百年来,在这片古代的黄土高坡上交织上演。一路绵延,千生百劫,终于等到山花明艳绽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中共子长市委宣传部主管 子长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6112020001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27420062
编辑部电话:0911-7122593 新闻热线: 0911-7121276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admin@zichangrm.com 举报电话:7121276 陕ICP备150072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