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央厨房融合平台 | 网站客户端 | 采编
【大连日报】让你认识认识瓦窑堡的人
时间:2017-01-09 09:08:18作者:左正红    点击数:次    来源:大连日报
  因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所以瓦窑堡作为“红都”更“红”了。瓦窑堡是瓦窑堡会议召开地,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地,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地,是中国抗日东征的出发地……细究起来,瓦窑堡身上有太多的历史光环。但是,当你走近它时,便会发现那些光环的取得并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生养在这方水土的人们必然所得。亘古至今,瓦窑堡人身上绵延着一股强大的精气神,让位居陕北黄土高原中部的这方水土正能量地生生不息着……

  1

  据传说,人文始祖黄帝曾苦心开化屯耕于瓦窑堡。黄帝开辟了不少村落,安居了大量的游民。黄帝在此耕种五谷,打下的粮食运回储藏在城内的米粮山粮库,遇上灾年,救济灾民。而黄帝的儿子却因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与执着的愚公移山精神为瓦窑堡赢得了最初始的名字——望瑶堡。玉帝的女儿爱上了黄帝的儿子,私自下凡成亲,后思念天上的父母,黄帝的儿子为其修建了西门,好让妻子月圆时能够在此望见天庭瑶池,因而有了望瑶堡这个名字。

  黄帝的儿子不止于此,而且带领大家开窑烧砖瓦,修建窑洞,开集纳市,市井繁华,使这里成为堡镇,人们便改称了瓦窑堡。为了自己送妻子一同回天宫看看,黄帝的儿子开始率众修筑天梯,沿着龙虎山顶不停地堆积土石,历经数载,筑成七级,他坚信,只要不放弃,终有一天会成功……

  据《安定县志》、《延安府志》、《汉书·地理志》等记载,黄帝死后就葬在瓦窑堡西100余里的高柏山,后因种种原因,将祭祀地点移到了今黄陵。

  自古以来,陕北就流传“天下堡,瓦窑堡”的说法,可想而知它在陕北的重要。瓦窑堡,位于延安以北95公里,这里两河交汇、三川相接,东连清涧、绥德可达山西,西临安塞、靖边可达甘肃、宁夏,北依子洲、横山可达内蒙古。瓦窑堡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商贸一直发达,所以,历史上每逢战事必是争夺之地。这里的人一次次遭受战火涂炭,竟能一次次传奇般自我修复。

  2

  1935年11月7日这一天,中央红军虽然衣衫褴褛,但是个个精神抖擞,因为他们终于在走进瓦窑堡时找到了家的感觉,走在前排的红小鬼情不自禁地唱起《到陕北去》的歌曲。这时的瓦窑堡到处洋溢着迎接亲人的节日气氛……

  在此之前,瓦窑堡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已经超乎想象地举全力做好了几个务必准备工作——务必并出400孔窑洞,让红军同志有办公和生活的暖窑洞住;务必筹好300石粮食和8万斤副食品,让红军同志吃饱吃好;务必筹办赶缝3000套棉衣,让红军同志穿暖穿好。水沟坪李国秀家腾出了15孔窑洞;市一政村高兰英缝衣小组为赶制棉衣新鞋,每晚只睡4小时;子长县、秀延县、赤源县的农民从四面八方赶上毛驴把一袋袋粮食、洋芋、白菜、南瓜还有猪羊送到了供给部接待站……

  吃饱穿暖住好的红军同志无不感慨瓦窑堡这个家真好!当时还流传着一首《中央红军都像新女婿》的歌谣,最后两句是这样的:瓦窑堡儿女心真齐,红军穿得像新女婿。红军个个斗志旺,军号嘹亮出征忙。

  毛泽东在瓦窑堡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在这里,毛泽东适时提出并经瓦窑堡会议通过,把“中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因为“我们的政府不但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为人民共和国走出瓦窑堡走向全中国,乃至登上天安门那一刻奠定了各项基础。“天下堡,瓦窑堡”真是名副其实。

  瓦窑堡更是老区中的老区,在中央红军到来之前,瓦窑堡人已将这里建成了成熟的西北根据地,他们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革命战争中全县4万多人牺牲近2千人,不是一家一人牺牲,而是几代人牺牲,这样的情况世上鲜见。他们的核心领导者谢子长,不仅自己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且还动员全家26人参加了革命,仅1932年至1936年,短短几年,9口人为革命牺牲,其中6名妇女失去了丈夫。为了纪念谢子长,党和政府将他的家乡安定县改为子长县。毛泽东先后3次为谢子长题词并亲自撰写祭文,在毛泽东的个人史录里也只有谢子长被如此礼遇过。

  3

  如果你到瓦窑堡,看到一孔孔窑洞与其他的到访者都会有同感,它们大都一副面孔,区别不大,但是当你真正走入其中,承载着重要历史时期重要事件、重要人物记忆的一孔孔窑洞就变得生动、厚重、不同起来,瓦窑堡会议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旧址、毛主席旧居、张闻天旧居、周恩来旧居……每孔窑洞都像“中央红军驻足瓦窑堡8个月”这部历史手绘本不可或缺的那一页,页页有内容,页页有细节,页页有精彩。

  然而,在1964年瓦窑堡革命旧址恢复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之前,现在被认定为革命旧址的窑洞与普普通通的那些窑洞没什么两样,当初的革命者们为了伟大的理想和信念做事时不会事先惦记着让后人、历史一定记住自己什么的。这就难了瓦窑堡革命旧址恢复委员会办公室的人。记者在米粮山上红大旧址见到了80岁的王志厚老人,他曾先后担任子长烈士纪念馆、瓦窑堡革命旧址博物馆馆长,是瓦窑堡革命旧址恢复委员会办公室的元老,如今提起当年仍然让他历历在目。那些旧址让他们用了3年时间完成调研认证,他们走访当年的革命亲历者,把最知情的人如毛泽东的警卫员白海山、马振江、贺清华等请来,一孔窑洞一孔窑洞地排查,认定之后,研究如何修旧如旧,在七八个月时间内建好相同规制的新窑洞,完成现有旧址里居民的搬迁工作……好在瓦窑堡人就是瓦窑堡人,没有一人在调研及搬迁的整体工作中讨价还价,一切都进展得那么顺利。

  新时期瓦窑堡人的经济支柱曾是石油煤炭,他们那儿的油层很浅,像辽河油田那么大的采油机在这里是见不到的,随处可见的小型采油机就像北方农村自家打出的自来水井,轻松地就将石油源源不断地抽上来。但是,如今的经济形势,他们曾经的经济支柱开始变细,新的突破口在哪儿呢?他们不等不靠,在旅游文化上开始下功夫。他们要把红都做红,他们要把传统文化做足,让更多的人走进瓦窑堡。

  于是,我们看到了业务精益求精的美丽旧址讲解员,看到了高柏山上只能开在背阴处的山丹丹却以花海的形势大面积地倔强地绽放着,看到子长唢呐竟有400多人的传承队伍,更看到那晚秀延河喷泉及随后的露天文化节唢呐专场表演,竟能让仅有11万人口的县城老幼青壮倾城而出,给力地鼓掌……

  现实中的你,如果有机会来到瓦窑堡,会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不管是历史上走过的瓦窑堡人,还是如今与你并肩的瓦窑堡人,他们总会向你传达绵长无尽的正能量,让你感受到艰难前行中总有亮色。

  1.天色很晚,王志厚老人还在为记者团讲述当年的亲历事。

  2.谢子长为革命奉献的一切被今人铭记着。

  3.红军的财政都是这个算盘算出的。

  4.毛泽东为谢子长三次题词。

  5.这是当年比较像样的家当了。

  6.子长唢呐有一个庞大的传承队伍。

  7.瓦窑堡会议旧址。

  8.高柏山阳坡大片山丹丹倔强地绽放着。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中共子长市委宣传部主管 子长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6112020001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27420062
编辑部电话:0911-7122593 新闻热线: 0911-7121276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admin@zichangrm.com 举报电话:7121276 陕ICP备150072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