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央厨房融合平台 | 网站客户端 | 采编
只为千年的等待(外一篇)
时间:2017-01-19 17:29:40作者:祁玉江    点击数:次    来源:子长新闻网
    如果不是为了亲眼目睹大漠深处那一片林子,不是为了见证那一棵棵守望和等待千年之久的古老胡杨,我是绝不会从1200公里之外的延安长途跋涉走进额济纳旗的。
    汽车绕过塞上名城银川,穿越长240余公里、宽约30公里南北走向的贺兰山,很快便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首府、阿拉善左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放眼望去,茫茫戈壁,坦荡无垠,雄浑壮阔。除了稀落的村镇和公路上往来的车辆外,可以说杳无人烟、草木不生,一片荒凉!这就是位于内蒙古西部、我心向往之阿拉善?这就是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大漠风光?
    此时,太阳即将西下,夜幕就要降临,视线愈来愈模糊了。屈指算来,一天来我们已经行进了近600公里,距离目的地还有一半的路程。为给次日节省点时间,本打算再往前赶一段路程。然而出于安全考虑,担心越往前走越难以找到合适的下榻地方,所以只好作罢。时逢国庆长假,一路游人云集,方圆几百里内唯一像样的城镇——巴彦浩特的酒店早已爆满,我们只好舍近求远,几经周折,当晚便栖身于巴彦浩特东北30余公里外的一个被称作福因梵境的景区酒店内。
    第二天,就地早餐后,又原路返回巴彦浩特,沿着国道,先向北行驶小半天,再折向西继续前行。
    一路上,除了戈壁和沙漠,还是戈壁和沙漠,很少见到村镇和树木,有的只是少许低矮、奄奄一息的骆驼刺和零星绵羊群,与我所见过的那些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草原判若两地!行进在这样的地方,分明看到天压得很低,地却伸展得很阔,人和汽车呢?变得十分渺小了,大有“天苍苍、野茫茫”之感!更神奇的是,好像天接着地,地连着天,天地融为一体,车辆和人就在这天地间的缝隙里缓缓蠕动。远远望到前面地平线上隐隐约约隆起一道低缓的山丘,似乎到了天之尽头。可是行驶上好一阵子,却迟迟到达不了。好不容易越过山丘,眼前又是浩瀚无垠、一望无际的戈壁大漠,仿佛永无边际,永无尽头!这一切的一切难免使我犯起愁来。
    就这样,我们一路追赶着太阳,向西,向西……临近日落时,公路两旁的树木竟渐渐多了起来,一棵、两棵……一片、又一片,进而几乎连着了一大片,犹疑不是行进在大漠戈壁,而是走进茫茫林海。荒漠和绿海的巨大反差,惊得我目瞪口呆!与此同时,公路上的车辆也显得拥拥堵堵,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车流。有的游客迫不及待地跳下车,奔跑到一棵棵高大粗壮的胡杨树旁,借着夕阳的余晖,拍起照来;有的干脆弃了车,走入林海,在沙漠戈壁上搭起了帐篷,一边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一边扎营准备夜宿,体验露地宿营的情趣。我猜想,此行的目的地快要到了。果不然,傍晚时分,我们终于到达了大漠绿洲——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的达来呼布镇。
    额济纳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的最西端,面积多达11.46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3.2万,是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三个旗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达来呼布镇,规模很大,楼房却几乎都在六层以下,但仍不失其繁华热闹。街道纵横交错,车辆来回穿梭;街道两旁,商铺饭馆密布,灯光通明;夜市更是一处接着一处,游客满座,香气袭人。当地人告诉我,每年10月份,尤其是国庆长假,是额济纳旗的旅游旺季,这段时间,每天平均涌入游客10余万人,最多时,一天游客可达20万,超过当地人口的好多倍。由于来的人多,宾馆酒店往往爆满,许多游客无房可住。为了迎合这一趋势,当地不少人做起了家庭旅馆的生意来。即专门腾出小区公寓,接待四面八方的游客,当然,价格较为昂贵,仅七天长假,一个百十平方米的套房就能够赚到上万元。当晚,我们好不容易登记了一套家庭住房,总算落下了脚。
    翌日在街上早餐后,驱车匆匆赶往额济纳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待到达后,公园前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公园内,人流涌动,一会儿排成一队,缓缓向前;一会儿又随着岔道,各自散去,形成几道不同方向的人流;有时,几道人流又会不约而同地汇聚在一起,或围着木条铺成的步道,或绕着湖水,形成一条五颜六色的环状人流,煞是壮观!
    我们也随着人流,边走边观,缓缓地向前移动着。真是愈走愈兴奋,越看越惊奇。视野所及,一片苍茫林海!林海中除了少许蓬勃低矮的红柳外,全都是粗壮、高大、沧桑的胡杨!这些胡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或挺拔笔直,或弯曲佝偻,或斜刺苍穹。但无论作何姿态,一律努力向上,竭尽全力地吐出枝枝翠绿,将树冠蓬蓬松松地铺展开来,向大地,向人们投下一片片绿荫。有的胡杨,躯干粗壮,两三个人手挽着手都合抱不住;有的虽然树冠的一枝或几枝已经枯死,可剩余的仍在顽强地生长,努力向上,向人们展示着它生命的存在;有的整个躯干甚至大半个树冠都已经枯死了,只留下一枝或两枝,但依然生生不息,绽放出丝丝绿意来;有的完全枯死了,可仍直挺挺、赤条条地立在那里,昂扬着头颅,不肯倒地,显示出它与生俱来的雄壮、威武和霸气;还有的,枯死了之后,实在是不堪重负,不得已倒地了,但仍不甘屈服,不甘示弱,袒露着身躯,作半伏状,任凭风吹日晒、沙打霜杀,就是不肯朽去!其生命之顽强、气节之高洁、信念之坚定,令人惊叹!真正是“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格万年颂。”倏忽间,我茅塞顿开,从中领悟到了生命之真谛,更懂得了生命的伟大、生命的珍贵、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这莫不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么?
    关于胡杨,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知道,它是落叶乔木,是自然界古老而稀有的树种之一,早在6000万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繁衍,耐寒、耐旱、耐高温、耐盐碱,抗瘠薄,御风沙,适宜于戈壁荒漠地区生长,生命力十分顽强。因而素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之美称。我也曾在甘肃的敦煌、嘉峪关,青海的格尔木,新疆的喀什、和田等地见到过,亲眼目睹过它的风采!但那是单个的,零星的,瘦小的。我还知道,全世界的胡杨绝大多数分布在中国,而中国的胡杨90%的生长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流域,面积多达3800平方公里。然而,就额济纳旗这么集中、这么雄壮、这么沧桑、这么成林成片的胡杨景观,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实在令我敬畏和震撼!
    我不禁想,在这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3653毫米的戈壁荒漠深处,怎么能够生长出这么古老粗壮、高大威武的胡杨,造就这一片绿洲呢?是自然的,是人为的,还是天造的?我一脸茫然,满腹狐疑。
    “荒漠上只要有水流过的地方,就能够有胡杨的出现和生存!”陪同我们做跑车生意的陕北榆林籍、现居当地的刘师傅说,“额济纳胡杨林公园,胡杨总面积达8万多亩,集沙漠、戈壁、草原、湖泊、胡杨林于一体。在这里之所以能够生长出这么古老的胡杨林,造就这片绿海,得益于额济纳河所滋润。额济纳河发源于祁连山,经青海、甘肃流入内蒙古,干流全长821公里。上游叫羌谷水、鄂博河(古作弱水),进入阿拉善盟后便称为额济纳河,最后注入额济纳旗境内的苏古淖尔和嘎顺淖尔。为保护好这片不可多得的胡杨林,政府将额济纳河引入胡杨林海,形成一些人工河和人工湖。并在人工河湖上造就八座小桥,将胡杨林公园分为八桥八景,供游客观赏、游览。历史上,额济纳河水流很旺,终端的苏古淖尔和嘎顺淖尔水域面积也很大,只是近些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河水变得愈来愈小,两个淖尔已经干涸,成了零星沼泽地,进而危及到胡杨林的生长。”从刘师傅那里我还得知,每年秋月(国庆节前后),当第一场秋霜降临的时候,大片的胡杨林树叶一夜之间就会由绿变黄,阳光下金色的树叶,映衬着湛蓝的天空,那强烈的色彩反差,足以令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形容。然而,今年气温较高,眼下还没有降霜,大部分树叶仍一片翠绿,可眼前这绿色夹杂着少许黄色的胡杨林,就足以让我迷恋陶醉、流连忘返了。
    是的,面对此景,我兴奋至极,激动不已!过了一桥又一桥,赏了一景又一景,观了一树又一树!我虽然没有领略到那满眼金黄,但我并不遗憾!因为每个时节都有胡杨的风采,只是它的风采不同罢了!眼前这一片绿,这绿中带黄的景色,也不正是一道最艳最美的风景么?是呀,三千年的守望,三千年的等待,三千年的相约,这是多么的不易!可想而知,三千年要经受多少酷暑严寒?三千年要抵御多少风吹雨打?我甚至蓦然觉得,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的,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在内。在数以亿计的茫茫人海中,人与人能够相遇,最后到相识、相知、相交,是多么的不易呀,细想起来,其实就是一种缘分;那么,人与自然界的一景一物的相逢,也应该是一种缘分吧!我忽然明白,我与这林海、这胡杨的心性是相同的,它们也许就是为我造化、为我生长的!我甚至断定,我与这里的胡杨早在三千年前就有了一个约定,注定今生今世要邂逅一次,相逢在额济纳河畔!那么,我的这次到来,就是为了那三千年的守望,就是为了那三千年的等待,就是为了那三千年前的约定赴会!
    我静静地立在林海中,依偎在一棵粗壮高大的胡杨躯干上,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恍惚间,我欣喜地感到,我终于完成了一项使命,实现了一大夙愿,了却了一桩心事!一颗时时安放不下的心又一次亢奋起来。
 
在西双版纳感受泼水
 
    一到云南西双版纳,热情好客的向导鄢师傅就滔滔不绝地给我介绍起这里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来。他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端边陲,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113万,边界线长达966公里,下辖景洪一个县级市和勐海、勐腊两个县。属热带雨林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常青。境内,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盛产香蕉、菠萝、柚子、桂圆、荔枝、芒果、椰子、木瓜、山竹等;橡胶、茶叶和槟榔等经济林也较为富集;原始森林中时有野象、野牛、羚羊、懒猴、虎豹出没。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旖旎,旅游业十分发达。自治州首府景洪市,经济繁荣,发源于青海玉树杂多县的澜沧江穿境而过,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后,注入中国南海,滋养了这片史诗般的土地,造福于两岸人民……
    说实话,就鄢师傅介绍的这些情况,对我来讲并不陌生。因为早在十多年前,我就来过版纳。而且知道,“西双”是“12”的意思;“版纳”是指比县小一些的行政区域。“西双版纳”就是意为十二个行政区域。古代傣语称“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是啊,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地之一。并且我还懂得当地傣族人的一些日常用语。比如,他们称男青年为“毛哆哩”、女青年为“哨哆哩”;统称小孩为小卜哨,男孩为“小龙仔”、女孩为“小龙鹰”;称年纪大的男人为“老波涛”,称年纪大的女人为“老咪涛”。女人姓“玉”,男人姓岩(ai),贵族姓刀,等等。然而,引起我极大兴趣的倒不是这些,而是傣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泼水”。
    据史料记载:傣族,即“傣泰”民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泰国和老挝的主体民族。最早起源于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距今已有1万多年的历史,史上曾多次在云贵高原建立政权,后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挤压,逐步向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迁徙,广泛分布于泰国、老挝、缅甸、印度、越南、柬埔寨、中国等多个国家,总人口约6800万。傣族在中国历史上,先后被称为“哀牢”、“掸”、“乌蛮”、“白蛮”、“白衣”、“金齿”、“黑齿”、“白夷”、“僰夷”、“摆夷”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暹罗(泰国)王国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开始把分布于各国的傣泰统称为“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泰分别命名。在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仍被称为“泰”,在老挝被称为“佬”,在缅甸被称为“掸”,在印度被称为“阿萨姆”,在中国被称为“傣”。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有大泰、兰纳、暹罗三大方言及若干个次方言;文字也有暹罗体、澜沧体、兰纳体等七种字体,均由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
    与此同时,我还了解到,傣族十分信奉佛教。数百年前,小乘佛教由印度传到斯里兰卡,再传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最后传入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即南传佛教),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这里佛寺建筑随处可见,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边还建有佛塔。佛寺、佛塔成了傣族群众生活的中心场所,成为世人心目中的圣殿;佛教建筑艺术也成为傣族人民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在鄢师傅的导引下,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位于景洪市郊区的勐泐大佛寺参观。因为这里不仅经常有佛事活动,更重要的还建有泼水娱乐场所。
    鄢师傅说,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族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拨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扁而修建的。王妃一生信奉佛法,所以每逢节日,傣王就要亲临寺院,举行大型法会,以此纪念爱妃,同时也弘扬佛法。“景飘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从鄢师傅那里,我还了解到,西双版纳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僧侣主要分为“帕”(沙弥能士)、“都”(比丘)、“祜巴”(长老或都统长老)三个等级。傣族男孩,到了8至10岁,都要被父母送到佛寺去过僧侣生活。他们在那里念佛经、学识字,一般1至5年后还俗回家。届时不愿还俗的,先做预备“帕”,傣语称“科勇”;预备“帕”学会规定必学的几套佛经后,请好师父,选择良辰吉日,削发为僧,始称“帕”;当“帕”年纪达到20岁时,佛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本人仍不愿还俗,经申请并经中心佛寺主持长老同意,可晋升为“都”;当“都”年满30岁,本人愿终生为僧,且佛学造诣已很深,经申请并通过西双版纳总佛寺等同意,可晋升为高僧“祜”。
    至于泼水节(即浴佛节),那原本是傣族的新年,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也是西双版纳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阳历4月13日至16日)举行。泼水节也是傣族的春节。
    有关泼水节的来历,说法很多。但传说最多的是: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出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经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征。是啊,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正因为如此,每逢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相互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人手里抖落着明亮晶莹的水珠,更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相互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泼水节期间,除了泼水外,还夹杂着开展“浴佛”、赶摆(做摆)、赛龙舟、跳孔雀舞、“丢包”(爱情包)、放高升和孔明灯等其它娱乐活动,使泼水节的内容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由此我想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生前,时刻惦记着西双版纳傣族等少数民族。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段美好的佳话:1961年4月中旬,他老人家相约缅甸时任总理吴努一起来到景洪,会见并与西双版纳各族人民一起联欢傣族新年。在参加完一系列有关活动后,于傣历新年正式泼水的4月15日早晨,周总理陪同吴努总理来到曼听寨佛寺,举行了泼水前宗教礼仪活动。总理穿着一身傣族服饰,头上扎着水红色的绸巾,完全像一位慈祥的傣族老波涛。之后,他笑容满面地端着银碗,用凤凰树的一枝绿叶蘸了蘸水,向周围的人群轻轻地泼洒着雨点般的水珠;群众也以同样的方式用枝叶蘸水向总理洒水祝福!就在这时,吴努总理从寺门走了出来,周总理兴致正高,眼疾手快地从身边一位傣族干部手中接过水盆,向吴努总理泼去。吴总理哈哈大笑,在水花中连声喊到:“胞波、胞波(即同胞兄弟)……”深知泼水礼仪的吴努总理,便顺手接过一小盆水,也向周总理泼去。顿时,大盆大盆的激情泼水取代了小碗小碗的斯文洒水,曼听佛寺门前一下子变成了水花飞扬、欢呼荡漾的海洋……为了纪念这美好的一瞬,之后,景洪市委、市政府将穿着傣族服装、手拿银碗泼水的周总理雕像安放在市中心的广场。这个动人的故事已经过去50多年了,可现在看上去仍是那么亲切,那么鼓舞人心,犹如昨天一般!
    当我们来到勐泐大佛寺时,这里早已人山人海了。穿着傣族华丽服装的各地游客,静静地等待着泼水娱乐活动的开始。现在,泼水节不仅仅在傣族新年进行,而且已经变成了一个旅游娱乐项目。因为西双版纳四季如春,气温适中,可以说天天可以泼水。这里不少旅游景区都建有泼水场所,以满足广大游客参与、体验需求。我们也在泼水点周边小店买了几套傣族服装,换在身上,走在人群中,等待着泼水娱乐活动开启的那一刻的到来。
    勐泐大佛寺的泼水点,设在寺庙下方的广场上,偌大的一个水池,约有一尺多深,水池中央建有莲花似的锥型小佛塔。佛塔上下几周镶有若干个金黄色的小佛像,在阳光的照射和池水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熠熠生辉。这里泼水娱乐时间分上午11时和下午4时。游客们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和小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焦躁不安,跃跃欲试,平常短暂的几分钟、甚至仅仅是一分钟,对他们来说竟然显得那么漫长!
    下午4时终于到了。随着服务人员的一声令下,广大游客拿着小脸盆,纷纷涌入水中。这简直不是真正泼水节的泼水——那是象征性的,也很是文明、礼貌。而此时的泼水完全为的是娱乐,为的是洒脱,为的是释怀,是那样狂热、粗野!开始时,大伙还显得较为文雅,只是同伴之间相互泼洒一下,对陌生游客并不敢贸然行事,放肆地去泼。可是,玩着玩着,一个个都兴奋起来、狂热起来。由小泼到大泼,由大泼到整个往对方身上头上乱泼乱倒。更重要的是,相互并不认识的游客包括男女之间、大小之间也互相对泼起来。似乎相互不泼洒,就显得不友好、不热闹、不过瘾!而且谁都可以给谁泼,彼此间并不见外,也不责怪,好像这样倒显得特别亲切和友好;如果没有人给自己泼,反倒显得很不自在,甚至显得很是尴尬!真是的,这简直是一场体力和意志的较量。有单对单泼的,有双对双泼的;有一个泼一群的,有几个泼一个的;有男对男、女对女泼的;也有大人与小孩泼的;更有男对女、女对男,男女混合泼的。直泼得昏天黑地,直泼得水雾缭绕,直泼得气喘吁吁,直泼得腰酸腿困,直泼得笑声连天……总之,恨不得把所有的水倾洒在对方头上。泼够了,玩够了,方才偃旗息鼓,渐渐散去。其结果,个个都成了落汤鸡……直到换了衣服,离开泼水点,走出佛寺,脑海中仍然是那热烈欢快的泼水场面,仿佛把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忧愁,所有的污垢,涤荡得干干净净,满身满心地轻松和愉快,久久地沉浸在这无比欢乐的幸福之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中共子长市委宣传部主管 子长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6112020001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27420062
编辑部电话:0911-7122593 新闻热线: 0911-7121276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admin@zichangrm.com 举报电话:7121276 陕ICP备150072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