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央厨房融合平台 | 网站客户端 | 采编
钟山石窟——石窟艺术中的奇葩
时间:2017-03-31 11:04:57作者:昭若玢    点击数:次    来源:子长新闻网
钟山石窟又名万佛岩、万佛洞、普济院、大普济禅寺、石宫寺,位于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整个石窟依山而建,坐北向南,东接清风明月戏楼,南临秀延河水,西眺安定故城,为中国丝绸之路北线必经之道。被称为“第二个敦煌”、“独一无二的历史存在”,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石宫寺,有大小石窟六个,因背依钟山,故名钟山石窟,为古代佛教名刹。据明嘉靖四年《重修万佛岩碑记》中记载,该石窟凿于宋治平年间,历经熙宁、元丰、元佑、靖康、金泰和、元至元、明洪武、成化、嘉靖、万历、清康熙、乾隆等代陆续补修,前后九百多年来迭毁迭兴,延续至今。
    石宫寺门前矗立着八米多高的石碑坊,造型雅致,图案精美,碑坊上书法笔力丰满,苍劲有力,为清乾隆戊申年(公元一七八八年)建造。其正面所载对联为:“开方便门,登欢喜地。”横额是:“鹫岭飞来”。牌坊背面所题对联为:“自唐自汉数千载相传胜境,为神为佛亿万年永固皇图。”横额为:“汾川胜地”。
    牌坊后便是寺院山门,为巨形块石所砌之拱形石门洞,门楣上刻“石宫寺”三字,从门洞至主窟约百米皆为空地。据《安定县志·重修石宫寺碑记》中载:“这里原修有中殿、十王殿、明王殿、金刚殿、万佛楼、钟鼓楼、三宫楼、观音阁及禅室等,雕梁画栋,十分壮观,可惜皆毁于兵燹,成为一片废墟。”1981年以来,在省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拨款资助,经几次维修,将窟前回廊按原貌补修,并修复了围墙、道路、台阶,增修了三间管理人员住房。1984年,由子长县政府集资十一万元,修建石宫寺桥一座,使游人再不受涉水之苦,参观者云集,盛况空前。
    石窟正殿,共穿三洞,中门洞楣上书:“万佛岩”三个大篆字。旁凿千手观音、老子、关帝等浮雕,体现了明清时期“三教合一”的指导思想。
    门洞东壁有华严三圣及二弟子造像,有骑狮的文殊菩萨和提篮供养人造像。西壁是骑白象的普贤菩萨造像。这些在前人题记上改凿出的造像,说明它们都是在主窟凿成之后后代人加凿上去的。
    进入大殿,见万佛罗列,八柱挺立,石窟呈长方形平顶石室。窟内正中有一坛基,上有三组大型立体石雕像,共十四尊,坛基前有乘青狮的文殊菩萨和骑白象的普贤菩萨。
    石窟主佛像群为释迦佛和他的弟子及胁侍菩萨,共分为三组,即佛的过去、现在、未来,总称为“三世佛”。其正中的一组释迦佛通高3. 54米,结跏趺座于束腰形仰莲须弥座上,左手附膝,右臂上屈作手印,身著敷搭双肩袈裟外衣,袒胸赤足,下着大裙,螺髻大耳,眼微下视,一副和善而庄严的面貌,使人望而生畏。须弥座下凿有一对托重力士,胸肌突起,充满雄健气势,以示承托须弥山的壮力。还凿有一只护法狮子,用后爪搔颈的神态,真是活灵活现。这些细节的刻画,确有匠心独到之处,表现了宋代雕刻艺术的高度发展。
    释迦佛左右,分别侍立着弟子迦叶、阿难,脚踏宝座,佛像通高2.5米。迦叶双手合十,瘦骨嶙峋,面部棱角分明,前胸肋骨突起,显示出历尽艰辛的苦行僧生涯,是一典型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阿难则双手合十,作祈祷状,相貌俊秀,态度温顺,是一位活泼开朗,聪明机智的小和尚形象。
    其他左右两组佛像,也均是一佛二弟子,和前基本雷同。他们中有的高眉骨、深眼睛、高鼻梁,有的则面部丰满俊秀、棱角清晰,颇具边陲地带汉蕃杂居的地方特征。坛基东西两端各立一尊胁侍菩萨,身段苗条,曲线优美,衣裙线条流畅。胁侍菩萨手擎莲花,脚登莲台,像通高2.3米,高发髻,头戴花蔓冠,身披缨络宝串,长裙曳地,面上含睇若笑,风度翩翩,是一典型的汉族美女形象。 
    根据出土的碑文记载,石宫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香火绵延。据史料记载,佛法盛行,寺院周围,古塔林立,气势壮观,占地三百六十多垧,有僧人五百多,住持僧北辖葭洲,南统骊山,佛门统序,远达中州河南,辐射方圆数百里,是我国西北佛教传播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钟楼、鼓楼、十王殿、天王殿、观音阁等旧址遗迹,以及那些石雕佛像、彩绘等为研究宗教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依据。
    在钟山石窟,大殿坛基上,还有三尊观音菩萨像,都是头戴宝冠,身披缨络宝串,宽颈圈,袒胸赤足,下著长裙,彩带飘舞,刻工十分精细。在坛基上,分前后两排,还挺立八根接地连顶的方形石柱,石柱直径一米,高四米,系造窟时特意留下的。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刻满了密密麻麻数千尊小千佛和造像龛,其中穿插有佛说法像和佛家经传故事。前边四根大柱上还分别雕有一米高的自在观音、文殊、普贤造像龛,东边两根石柱左侧,雕有两组供养菩萨。石窟前壁顶端有三尊不同形态的自在观音,作游戏状,悠闲自在。底部雕出高约0.70米的十六罗汉,有的合目诵经,有的扬眉瞬目,或愁云楚楚,或畅怀大笑,形象各不相同。据说附近的群众按自己的年龄,分男左女右数十六罗汉,数到开怀大笑或形象很好的罗汉,认为自己年内运气好,万事如意,数到愁云满面,形象不好的罗汉,便认为今年的运气不佳,事事不如意,甚至要倒霉。
    石窟的东西两壁,各刻有造像龛,大小不一,有自在观音、药师佛,两旁侍立着迦叶、阿难二弟子,龛高2.5米,宽2.4米。龛右方刻有佛祖涅槃图(佛家经传故事):释迦佛圆寂了,仰卧床榻,头顶升起一朵彩云,佛祖端坐云头,表示升天了。床头一比丘手扶佛祖低头哀悼,床下一比丘斜倒在地,状似悲痛至极,十大弟子,或悲泣号哭,或寂然禅思,其状各异,将佛祖涅槃时诸弟子悲痛的情形描绘得有声有色,真令人叹绝。石窟后壁由于风化,迷漫不清,从残迹看也都是佛教经传故事。
    在主窟东西两侧,各有几个较小石窟。东一、二号窟,经整理修复后,有一些保存完好的石雕,除小千佛外,还有护法天王及太子出家等佛传故事,从造像的风格看,仍是宋代石雕,值得重视和保护。西一、二、三号石窟,风化破坏比较严重。
    西面的四、五号窟内均有石雕造像,因没有窟檐,历史上泥沙进窟严重,有待发掘清理。第四个石窟窟顶之上刻有石甫先生书的“洞天福地” 四个楷体巨书,字体雄健,苍劲有力,其笔触、刀工堪称书法杰作和雕刻精品。据传说,这个洞通往15里外的红石峁沟。
    在钟山石窟保护范围之内,还分布着许多古建筑,如宋代的山门、牌坊、明代的萧寺宫、清风明月戏楼、石宫寺砖塔、松岩禅师浮图塔等均保存完好,造型别具一格。
    萧寺宫位于石宫寺西八十米处的钟山南麓,俗称为“小寺宫”。据清道光八年《重修萧寺碑记》记载,萧寺宫内原有正殿、中殿及山门三间,侧有钟楼、鼓楼各一间,并有禅室两孔,茶亭一院,今除正殿、中殿尚保留外,其余皆倒塌。
    石宫寺砖塔,矗立于正殿顶上,塔为六边形五级宝塔。塔内壁嵌康熙四年(公元一六六五年)重修宝塔之石碣一方,原为七级砖塔,后经明嘉靖年重修后改建为五级砖塔,塔上有石刻须弥座,通高十三米。
惠善法师浮屠塔,位于石宫寺西四百米处的姬家庄。塔为六边形空心石塔,五级,高九米,底围十米二。其塔造型古朴,清雅别致,六边共嵌石刻八方,石碣一方。从石碣文看,“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当地官吏和僧众为惠善广德法师修善墓地时建造的舍利塔,建造石匠是一个名叫普连的僧人。
 松岩禅师浮屠塔,位于石宫寺东二百五十米处,塔高三米三,由八块巨形石刻组成。除顶部残缺外,每块石刻即是一层,共有八层。
    钟山石窟规模宏伟、气势壮观,造型逼真、工艺精细,排列紧凑、场面富丽,像群泥金彩绘,历经千年不变,令人称绝。其丰富多彩的艺术,为研究我国历史、宗教史、雕塑、绘画、书法、服饰、图案、建筑及社会风尚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文物资料。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钟山石窟为典型的纵轴式布局佛寺,现开掘石窟五个,以中窟三号窟保存最为完整为主窟。走进主窟,三尊释迦牟尼的佛像赫然展现在眼前,称之为“三世佛”。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三尊释迦牟尼坐的莲花台是不同的:一个坐台没有莲花,一个是还未开放的莲花台,而最后一个是盛开的莲花台,代表着过去、现在、未来。每尊佛像左右分别侍立着大弟子迦叶与二弟子阿难。石窟内大多数作品以佛教故事为主。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又在主窟的外壁上,精雕了道教老子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又将孔子的造像补雕其上,历史上称为三教圣人,是我国历史上佛、道、儒三教合一的产物,从而使这一珍贵的艺术宝库更加丰富完整。石窟墙壁上呈现着千姿百态的罗汉、婀娜多姿的菩萨,每一尊佛像都是留给后世的惊世之作。综观石窟,它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首先,就其造型来看,它继承了唐代造像丰满圆润的写实之风,其刀法细腻,比例准确,造型比唐代的作品更多样化、世俗化,并着重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更加富有生活气息。中外学者认为,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之下,对研究佛、道、儒的发展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次,从构图上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四壁万佛排列紧凑,工艺精细,协调有致,形象各异,无一雷同,实乃神斧鬼凿、巧夺天工之作。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个160平方米的石窟里,所有造像都是就地雕刻而成,与石窟浑然一体,证实了石窟艺术, “拓雕” 一词原非虚构。经专家鉴定,这万余尊石雕造像均系国家一级文物。
    再次,雕刻价值。石窟造像十分传神,千姿百态,形象各异,从当时全国的形势来看,石窟艺术和造窟运动到宋代已日趋衰落,但在陕北却不相同。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大有崛起之势。延安地区的90多处大小石窟,绝大多数是宋代所造,这就填补了我国北宋时代石窟艺术的空白。
    第四,彩绘价值。石窟的泥金彩绘保留上千年,色泽经久不衰,鲜明如初,在当今仍是一个科学之谜。
    除了以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钟山石窟还有让人更为惊叹的事情。在主窟东西两侧,各有两个较小的石窟。东面是一、二号窟,经发掘整理、维修后,尚有一些保存完好的石雕,除众多小佛外,还保留有护法天王及太子出家等佛传故事。1991年,在二号窟(说法是否正确)拐角处的石缝里生长出了一棵树,看上去像泡桐非泡桐,像楸树非楸树,当时石宫寺的工作人员也不认得这棵树,连当地的林业技术员也无法确定,虽说像是菩提树却不敢肯定。因为菩提树属于热带树种,北方气候里生长此树实属罕见,要求认真观察。听说是菩提树,工作人员便倍加珍爱,他们给幼苗围上了栅栏,天旱时勤浇水,入冬时给树根围上土,树枝裹上草,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这棵幼树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直到2000年夏天,参加钟山石窟旅游发展规划专家评审会的西北林业设计院院长和林业部教授发现后才认定这是一棵菩提树。
    专家经过分析认为,按照种子传播的方法讲,可能是大雁在南方吃进树种,北飞时粪便落下,天长日久生根发芽长出。菩提树就这样奇迹般地生长着,后来院内其它地方也陆续长出几棵。令人称奇的是杜仲树和火炬树这些热带植物也在这里生长,因为这里的温湿度并不适合菩提树生长,人们进一步认为这是钟山灵气多,的确不枉为曾经的宗教圣地。
    石窟内外,碑碣题记甚多,除重修碑记八通外,还有人咏叹诗词近百首。自1988年1月13日钟山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多次拨款进行了维修,其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红墙绿瓦延伸秀延河畔,一桥南北飞架,河沟变通途。沿台阶而上,便可尽观钟灵毓秀的钟山石窟。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中共子长市委宣传部主管 子长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6112020001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27420062
编辑部电话:0911-7122593 新闻热线: 0911-7121276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admin@zichangrm.com 举报电话:7121276 陕ICP备150072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