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瓦窑堡小学。

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1941年中央军委在瓦窑堡“天主教堂”(今瓦窑堡小学)建成交通丝织厂,时有工人22名,织机5台(木质),产品有手帕、哔叽、提花绸等十余种。
1942年,交通丝织厂产品,曾以贵重礼品由中央领导人馈赠于来延安的外国友人。当年边区精兵简政时,边区政府曾以本厂特制的绣有“精兵简政”字样的手帕送于被精简人员。
1943年,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交通丝织厂织裹腿带1000多副,炸弹绳1万多根,炸药包布4000余个,年生产绸1.8万丈。
1944年,境内私营丝织厂发展至12家,职工54人,年织丝360公斤,并配有拉梭机一部,平机10部,提花机一部。
1945年,交通丝织厂改名新华丝织厂,时有工人47名,新增铁机2部,年产绸两万余丈。
1947年,胡宗南进犯陕北,厂址迁入秦家塌、后桥村等地。10月,瓦窑堡解放后,新华丝织厂在瓦窑堡胡家院复工。
1948年冬,新华丝织厂交由本县地方管理,厂名改名子长县丝织厂。
交通丝织厂旧址,与中央党校旧址、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旧址、中共瓦窑堡支部旧址同在瓦窑堡小学校园内,均已无存。在原址上,瓦窑堡小学修建了1栋教学楼,教学楼坐西面东,东面是瓦窑堡小学大操场,西面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人行巷道,北面与东风小学相邻,南为居民区。

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1941年中央军委在瓦窑堡“天主教堂”(今瓦窑堡小学)建成交通丝织厂,时有工人22名,织机5台(木质),产品有手帕、哔叽、提花绸等十余种。
1942年,交通丝织厂产品,曾以贵重礼品由中央领导人馈赠于来延安的外国友人。当年边区精兵简政时,边区政府曾以本厂特制的绣有“精兵简政”字样的手帕送于被精简人员。
1943年,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交通丝织厂织裹腿带1000多副,炸弹绳1万多根,炸药包布4000余个,年生产绸1.8万丈。
1944年,境内私营丝织厂发展至12家,职工54人,年织丝360公斤,并配有拉梭机一部,平机10部,提花机一部。
1945年,交通丝织厂改名新华丝织厂,时有工人47名,新增铁机2部,年产绸两万余丈。
1947年,胡宗南进犯陕北,厂址迁入秦家塌、后桥村等地。10月,瓦窑堡解放后,新华丝织厂在瓦窑堡胡家院复工。
1948年冬,新华丝织厂交由本县地方管理,厂名改名子长县丝织厂。
交通丝织厂旧址,与中央党校旧址、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旧址、中共瓦窑堡支部旧址同在瓦窑堡小学校园内,均已无存。在原址上,瓦窑堡小学修建了1栋教学楼,教学楼坐西面东,东面是瓦窑堡小学大操场,西面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人行巷道,北面与东风小学相邻,南为居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