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米粮山。

其前身为1933年在瑞金创建的中国红军大学,1934年10月长征时,中国红军大学改编为中央军委干部团。
1935年11月,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中央军委干部团与陕甘晋省红军军政干部学校合并,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周昆,副校长吴岱峰,政委宋任穷,政治部主任莫文烨。
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更名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校长周昆,政委袁国平,政治部主任莫文烨,并于2月以西北军委之名发了招生布告,拟定于4月1日开学,后因红军东征而未能实施。
1936年5月24日,中央政治局决定创办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6月1日在瓦窑堡米粮山老爷庙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中共中央任命林彪为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杨尚昆为政治部主任,周昆为校务部主任,何涤宙为教务部主任,袁国平为训练部主任。全校分为三科,一科(高级科,培训军师干部)科长陈光,政委罗荣桓;二科(上级科,培训团营干部)科长周士第;三科(普通科,培训初级指挥干部)科长周昆,政委袁国平。第一期招收学员1038人,其中一、二科238人,三科800人。因校舍紧张,一、二科驻瓦窑堡,三科驻甘肃环县木钵镇。
1936年6月,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随中央机关撤离瓦窑堡,迁往保安(今志丹县)。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瓦窑堡革命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军政大学旧址划入瓦窑堡革命旧址保护范围。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现保留一排5孔砖砌窑洞,坐东向西,窑洞均进深8米,宽3米,高3.5米。南北长21米,东西宽18米。现东北侧还保留当年设为教室的残痕。整个旧址占地面积为378平方米。

其前身为1933年在瑞金创建的中国红军大学,1934年10月长征时,中国红军大学改编为中央军委干部团。
1935年11月,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中央军委干部团与陕甘晋省红军军政干部学校合并,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周昆,副校长吴岱峰,政委宋任穷,政治部主任莫文烨。
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更名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校长周昆,政委袁国平,政治部主任莫文烨,并于2月以西北军委之名发了招生布告,拟定于4月1日开学,后因红军东征而未能实施。
1936年5月24日,中央政治局决定创办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6月1日在瓦窑堡米粮山老爷庙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中共中央任命林彪为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杨尚昆为政治部主任,周昆为校务部主任,何涤宙为教务部主任,袁国平为训练部主任。全校分为三科,一科(高级科,培训军师干部)科长陈光,政委罗荣桓;二科(上级科,培训团营干部)科长周士第;三科(普通科,培训初级指挥干部)科长周昆,政委袁国平。第一期招收学员1038人,其中一、二科238人,三科800人。因校舍紧张,一、二科驻瓦窑堡,三科驻甘肃环县木钵镇。
1936年6月,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随中央机关撤离瓦窑堡,迁往保安(今志丹县)。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瓦窑堡革命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军政大学旧址划入瓦窑堡革命旧址保护范围。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现保留一排5孔砖砌窑洞,坐东向西,窑洞均进深8米,宽3米,高3.5米。南北长21米,东西宽18米。现东北侧还保留当年设为教室的残痕。整个旧址占地面积为378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