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公桥村是县级文明村,位于县城以西12.5公里处,距离安定古镇2.5公里,总土地面积14788.95,辖5个自然村394户1325人。2016年人均纯收入10456元。近年来,廖公桥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四四四”工作法为重点,突出传承“廖公”精神主题,着力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加快建设幸福廖公桥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丰润的道德滋养、强大的精神力量。
传承“四个一”。 一是传承一种精神,廖公精神。清康熙四十六(1707)安定知县廖均捐俸铸桥,因桥得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廖公的品德高尚、亲民廉洁、爱民如子、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廖公桥人,激励着村民淳朴善良、互助友爱、勤俭持家、重义守信。二是传承一种美德,尊老爱幼。清道光县志记载,“安定至孝有九,二出廖公桥”。2015年中央电视台慕名而来拍摄专题片“过寿”。三是传承一种品质,淳朴善良。四是传承一种个性,永不言败。廖公桥人性格直爽,敢于争先,也是这种性格造就了廖公桥的今天。
突出“四个抓”。一是成立一支志愿服务队,抓产业。组建了以村书记为队长的产业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人家,为群众发展产业出谋划策,增加“造血”功能。二是成立一支清洁志愿服务队,抓美化。先进模范带领全民参与,建立了常态化的清洁管理队伍和完善的管理制度,营造了“人人都是志愿者,家家争当文明户”的浓厚氛围。三是组建一支乡贤文化骨干队,抓宣传。吸纳村上文化能人、民间艺人、草根艺人等人才组建文艺宣传队,组织群众开展扭秧歌、广场舞、说书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四是评选一批文明户,抓典型。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着力点,以创建全国文明村、“厚德陕西”活动为载体,今年村上共评选出各类文明户18户,进行了表彰奖励。
统筹“四结合”。一是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围绕养殖、无公害蔬菜、手工粉条等主导产业,探索开展了文明户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活动,积极推行贫困户信用等级贷款制度,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累计发放扶持资金30万元,落实创业贷款49万元。二是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按照“干净整洁、服务完善、功能齐备、村风文明”要求,先后投资50万元,重点开展了道路硬化、庭院绿化、房屋美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等“五化”建设。三是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将廖公桥村纳入了文化旅游名镇的建设盘子。流转土地120亩,建立了“开心农场”采摘园,举办了首届“葵花迷宫醉游人、安定古镇迎客来”文化旅游活动。四是与倡树文明新风相结合。结合村情修订村规民约,编写精神文明建设三字歌,开展了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建成了红白理事服务中心和幸福互助院。开展了“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着力解决婚丧嫁娶等方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和封建迷信的问题,营造了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社会氛围。
传承“四个一”。 一是传承一种精神,廖公精神。清康熙四十六(1707)安定知县廖均捐俸铸桥,因桥得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廖公的品德高尚、亲民廉洁、爱民如子、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廖公桥人,激励着村民淳朴善良、互助友爱、勤俭持家、重义守信。二是传承一种美德,尊老爱幼。清道光县志记载,“安定至孝有九,二出廖公桥”。2015年中央电视台慕名而来拍摄专题片“过寿”。三是传承一种品质,淳朴善良。四是传承一种个性,永不言败。廖公桥人性格直爽,敢于争先,也是这种性格造就了廖公桥的今天。
突出“四个抓”。一是成立一支志愿服务队,抓产业。组建了以村书记为队长的产业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人家,为群众发展产业出谋划策,增加“造血”功能。二是成立一支清洁志愿服务队,抓美化。先进模范带领全民参与,建立了常态化的清洁管理队伍和完善的管理制度,营造了“人人都是志愿者,家家争当文明户”的浓厚氛围。三是组建一支乡贤文化骨干队,抓宣传。吸纳村上文化能人、民间艺人、草根艺人等人才组建文艺宣传队,组织群众开展扭秧歌、广场舞、说书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四是评选一批文明户,抓典型。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着力点,以创建全国文明村、“厚德陕西”活动为载体,今年村上共评选出各类文明户18户,进行了表彰奖励。
统筹“四结合”。一是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围绕养殖、无公害蔬菜、手工粉条等主导产业,探索开展了文明户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活动,积极推行贫困户信用等级贷款制度,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累计发放扶持资金30万元,落实创业贷款49万元。二是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按照“干净整洁、服务完善、功能齐备、村风文明”要求,先后投资50万元,重点开展了道路硬化、庭院绿化、房屋美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等“五化”建设。三是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将廖公桥村纳入了文化旅游名镇的建设盘子。流转土地120亩,建立了“开心农场”采摘园,举办了首届“葵花迷宫醉游人、安定古镇迎客来”文化旅游活动。四是与倡树文明新风相结合。结合村情修订村规民约,编写精神文明建设三字歌,开展了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建成了红白理事服务中心和幸福互助院。开展了“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着力解决婚丧嫁娶等方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和封建迷信的问题,营造了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