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子长县栾家坪中心小学的音乐室,6名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用古筝弹奏着该校校歌《从这里起航》。让记者感到诧异的是:一所乡村小学,竟然也会教学生古筝,这种在很多人看来有城里的学生才会学习的乐器。
一询问才知道,孩子们有一位非常优秀的音乐老师。在大学主修古筝的南改改毕业后在这所乡村小学做起了音乐老师,学校办起乡村少年宫以后,每周二、周四下午放学后都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乡村学生和城里学生无差别。对这些孩子来说,只在电视上看过的古筝,成了他们触手可及的东西,南改改也成了他们最喜欢的老师。
这么好的老师为啥愿意在乡村教学?
答案也很简单。子长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让乡村教育面貌焕然一新,让广大农村家长、学生和教师看到了希望。乡村教育不再是“薄弱”的代名词,反而变成该县教育的亮点。
时间回到2016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直面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大班额问题严重等问题。
在文件印发前的2016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指出,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春风,吹进红都子长的城镇乡村。对刚刚走马上任的子长县教育局局长郭晓峰而言,如何让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短短数月,他跑遍了子长县全部的中小学。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有序推进,许多乡村学校实现“逆袭”,城镇学校大班额、随迁子女就学等难题陆续破解。
(小标题)硬件设施逐步完善 文化内涵各具特色
在子长县秀延初级中学,记者看到,校园广场宽敞整洁,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错落有致,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全部软化,标准人工草坪足球场上,一些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足球。同时,学校还配有篮球场3个,排球场地3个,乒乓球台20个(其中室内8个)。
据了解,该校有普通教室60间,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一应俱全,且全部达到省颁标准。同时,该校常规通用设备、学科专用设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等均能满足教学需求,并达到省颁标准。
不止县城学校硬件设施好,在乡村学校也一样。栾家坪中心小学在充分保证学生多媒体教学教室达标的同时,还按照相关标准建立健全了“1部18室”,校园场地全部软化,学生在校园内自由地嬉戏玩闹。在该校科学实验室内,六年级(2)班的学生南一凡一边做着实验,一边开心地对记者说:“有了实验室,我们对科学课的兴趣更浓了,自己动手了,对课本上的知识理解起来也容易很多。”
记者注意到,栾家坪中心小学的校园围墙上有各式各样的壁画,图文并茂的宣传着该校的文化内涵。“这些壁画都是我们的老师自己画的,会画画的画画,不会画画的图色彩,每位教职工都有分工。”该校校长高焕东说道。
同时,该校还专门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德育展室,分为美丽的校园、可爱的家乡、伟大的祖国、生本德育、历届毕业照5个板块。有来宾时,5个可爱的学生讲解员还会进行热情的讲解,让大家可以更直观的了解该校的文化内涵。
在冯家屯小学,记者也看到了独特的民俗博物馆和校史馆。每个学校的文化内涵都各具特色,校方在注重硬件改善的同时,更注重内涵发展,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子长,更热爱祖国。
(小标题)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乡村教师有了干劲
位于子长县城的冯家屯小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37名,其中研究生1人,其他均为本科学历,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占全校教师的33%。雄厚的师资力量也让该校成为许多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上学的首选,该校往年大班额情况严重,每个班学生都在80-90人之间。“学生多了,管理就难了,教学质量也受到了影响,但教室有限,按每班56人标准,有些学生就无法入学了。”该校校长高志龙说道。
但在子长城郊2.5公里处的芋子湾小学却年年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每年只能招到不到20名学生。闲置教室较多,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学生少,教师工作热情也不高,在大学学美术的教师李慧在该校工作了3年,这期间,她教过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专业不对口,教着也没劲,在这里“备受煎熬”的她一度萌生了离开的念头。
今年8月15日,冯家屯小学教育集团成立了,芋子湾小学成了冯家屯小学芋子湾校区。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校硬件设施改善明显,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直通该校,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冯家屯小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杨冬梅到该校出任校长,并带来6名专任教师,其中省级、市级、县级骨干教师各1名。
有了好的教学环境和优秀的教师,该校瞬间“逆袭”,一时间成了众多家长眼中的“香饽饽”。8月27日报名的时候,该校新入学学生达到了261名。“部分学生家长最初把孩子送到这里可能考虑过城区入学难的问题,9月份建学籍档案的时候有些家长还不愿意,想着孩子只是在这里过度,可随着学校软硬件方面的逐步改善,家长也都放心了。10月17日,新入学的学生就已经全部建档,家长现在对我们也很满意。”杨冬梅说道。
据了解,为方便学生上下学,该校还专门协调了2辆校车接送在城区居住的学生。同时,该校每天中午还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午餐,每周还提供2顿水果。
不仅学生和家长满意,在教育资源融合后,该校原有教师也有了干劲。刘慧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美术教学上,成了专任教师。“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变化很大,在骨干教师的带动下,我们也从过去的灌输式教学向鼓励使教学转变,开始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回到熟悉的岗位上,我也开始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每节课都会精心准备。”刘慧高兴地说。
(小标题)社团活动丰富 学生劳逸结合
走进子长县秀延初级中学的漆画室,一幅幅精美的漆画作品让记者大饱眼福。“这都是我们的学生自己创作的,有些是学生毕业后留下的。”漆彩社指导老师闫梦向记者介绍道。
闫梦毕业于榆林学院美术专业,在该校任美术老师,在大学时接触过漆画的她,对这门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之前便会给一些对此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小规模的教学。该校在2016年启动社团发展后,她便根据自己的特长成立了漆彩社,原本只打算招20人,可没想到学生兴趣浓厚,一下子招到了100多人。
在漆画室隔壁的手工室内,手工社指导老师郭亚绒正在整理学生的手工作品。她告诉记者,这些作品大多是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做成的。记者看到,一些在很多人眼中的废品经过学生的加工后,都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一个饮料桶竟然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猪”。“在县上举办的民间艺术展览会上,我们有近百件学生作品参展呢。”郭亚绒骄傲地说道。
来到学校操场,校足球队的学生们正在教练员张军岗的带领下进行足球训练。八年级(15)班的学生李漾从小便喜欢足球,喜欢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喜欢梅西,可以前却从未受过专业训练。他告诉记者:“加入足球队后,我们有专业的教练给我们训练,和同学们一起踢球,也让我的性格开朗了很多。但我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学习,成绩下滑了,家长和老师就不让参加社团活动了,所以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
该校校长曹永革告诉记者,学校目前有19个学生社团,涉及体育、美术、音乐、文学等多个方面,都是根据老师的特长组建的,每个社团都有专业的指导老师。下一步,他们将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爱好,从社会聘请专业人士指导,成立更多的学生社团,以让学生劳逸结合,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郭晓峰心中也有了更长远的打算。“我们目前破解了一些难题,攻坚了一些‘硬骨头’,但我们更要向改革要长效,努力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能满足人民对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郭晓峰坚定地说。
一询问才知道,孩子们有一位非常优秀的音乐老师。在大学主修古筝的南改改毕业后在这所乡村小学做起了音乐老师,学校办起乡村少年宫以后,每周二、周四下午放学后都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乡村学生和城里学生无差别。对这些孩子来说,只在电视上看过的古筝,成了他们触手可及的东西,南改改也成了他们最喜欢的老师。
这么好的老师为啥愿意在乡村教学?
答案也很简单。子长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让乡村教育面貌焕然一新,让广大农村家长、学生和教师看到了希望。乡村教育不再是“薄弱”的代名词,反而变成该县教育的亮点。
时间回到2016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直面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大班额问题严重等问题。
在文件印发前的2016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指出,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春风,吹进红都子长的城镇乡村。对刚刚走马上任的子长县教育局局长郭晓峰而言,如何让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短短数月,他跑遍了子长县全部的中小学。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有序推进,许多乡村学校实现“逆袭”,城镇学校大班额、随迁子女就学等难题陆续破解。
(小标题)硬件设施逐步完善 文化内涵各具特色
在子长县秀延初级中学,记者看到,校园广场宽敞整洁,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错落有致,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全部软化,标准人工草坪足球场上,一些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足球。同时,学校还配有篮球场3个,排球场地3个,乒乓球台20个(其中室内8个)。
据了解,该校有普通教室60间,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一应俱全,且全部达到省颁标准。同时,该校常规通用设备、学科专用设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等均能满足教学需求,并达到省颁标准。
不止县城学校硬件设施好,在乡村学校也一样。栾家坪中心小学在充分保证学生多媒体教学教室达标的同时,还按照相关标准建立健全了“1部18室”,校园场地全部软化,学生在校园内自由地嬉戏玩闹。在该校科学实验室内,六年级(2)班的学生南一凡一边做着实验,一边开心地对记者说:“有了实验室,我们对科学课的兴趣更浓了,自己动手了,对课本上的知识理解起来也容易很多。”
记者注意到,栾家坪中心小学的校园围墙上有各式各样的壁画,图文并茂的宣传着该校的文化内涵。“这些壁画都是我们的老师自己画的,会画画的画画,不会画画的图色彩,每位教职工都有分工。”该校校长高焕东说道。
同时,该校还专门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德育展室,分为美丽的校园、可爱的家乡、伟大的祖国、生本德育、历届毕业照5个板块。有来宾时,5个可爱的学生讲解员还会进行热情的讲解,让大家可以更直观的了解该校的文化内涵。
在冯家屯小学,记者也看到了独特的民俗博物馆和校史馆。每个学校的文化内涵都各具特色,校方在注重硬件改善的同时,更注重内涵发展,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子长,更热爱祖国。
(小标题)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乡村教师有了干劲
位于子长县城的冯家屯小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37名,其中研究生1人,其他均为本科学历,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占全校教师的33%。雄厚的师资力量也让该校成为许多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上学的首选,该校往年大班额情况严重,每个班学生都在80-90人之间。“学生多了,管理就难了,教学质量也受到了影响,但教室有限,按每班56人标准,有些学生就无法入学了。”该校校长高志龙说道。
但在子长城郊2.5公里处的芋子湾小学却年年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每年只能招到不到20名学生。闲置教室较多,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学生少,教师工作热情也不高,在大学学美术的教师李慧在该校工作了3年,这期间,她教过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专业不对口,教着也没劲,在这里“备受煎熬”的她一度萌生了离开的念头。
今年8月15日,冯家屯小学教育集团成立了,芋子湾小学成了冯家屯小学芋子湾校区。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校硬件设施改善明显,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直通该校,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冯家屯小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杨冬梅到该校出任校长,并带来6名专任教师,其中省级、市级、县级骨干教师各1名。
有了好的教学环境和优秀的教师,该校瞬间“逆袭”,一时间成了众多家长眼中的“香饽饽”。8月27日报名的时候,该校新入学学生达到了261名。“部分学生家长最初把孩子送到这里可能考虑过城区入学难的问题,9月份建学籍档案的时候有些家长还不愿意,想着孩子只是在这里过度,可随着学校软硬件方面的逐步改善,家长也都放心了。10月17日,新入学的学生就已经全部建档,家长现在对我们也很满意。”杨冬梅说道。
据了解,为方便学生上下学,该校还专门协调了2辆校车接送在城区居住的学生。同时,该校每天中午还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午餐,每周还提供2顿水果。
不仅学生和家长满意,在教育资源融合后,该校原有教师也有了干劲。刘慧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美术教学上,成了专任教师。“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变化很大,在骨干教师的带动下,我们也从过去的灌输式教学向鼓励使教学转变,开始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回到熟悉的岗位上,我也开始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每节课都会精心准备。”刘慧高兴地说。
(小标题)社团活动丰富 学生劳逸结合
走进子长县秀延初级中学的漆画室,一幅幅精美的漆画作品让记者大饱眼福。“这都是我们的学生自己创作的,有些是学生毕业后留下的。”漆彩社指导老师闫梦向记者介绍道。
闫梦毕业于榆林学院美术专业,在该校任美术老师,在大学时接触过漆画的她,对这门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之前便会给一些对此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小规模的教学。该校在2016年启动社团发展后,她便根据自己的特长成立了漆彩社,原本只打算招20人,可没想到学生兴趣浓厚,一下子招到了100多人。
在漆画室隔壁的手工室内,手工社指导老师郭亚绒正在整理学生的手工作品。她告诉记者,这些作品大多是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做成的。记者看到,一些在很多人眼中的废品经过学生的加工后,都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一个饮料桶竟然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猪”。“在县上举办的民间艺术展览会上,我们有近百件学生作品参展呢。”郭亚绒骄傲地说道。
来到学校操场,校足球队的学生们正在教练员张军岗的带领下进行足球训练。八年级(15)班的学生李漾从小便喜欢足球,喜欢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喜欢梅西,可以前却从未受过专业训练。他告诉记者:“加入足球队后,我们有专业的教练给我们训练,和同学们一起踢球,也让我的性格开朗了很多。但我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学习,成绩下滑了,家长和老师就不让参加社团活动了,所以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
该校校长曹永革告诉记者,学校目前有19个学生社团,涉及体育、美术、音乐、文学等多个方面,都是根据老师的特长组建的,每个社团都有专业的指导老师。下一步,他们将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爱好,从社会聘请专业人士指导,成立更多的学生社团,以让学生劳逸结合,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郭晓峰心中也有了更长远的打算。“我们目前破解了一些难题,攻坚了一些‘硬骨头’,但我们更要向改革要长效,努力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能满足人民对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郭晓峰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