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走进在子长县杨家园则镇,只见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干净整洁,一个个休闲广场设施齐全,一座座标准化的温室大棚错落有致,一张张农民的笑脸荡漾着幸福欢畅……
近几年来,杨家园则镇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村容村貌发生巨大改变,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杨家园则镇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更是离不开一个人的艰辛付出。他就是,杨家园则镇党委书记徐茂军。
他是小城镇建设的“实干家”
杨家园则镇是子长县的第二大镇,205省道穿镇而过,过去是从榆林到西安的必经之地,延长石油子北采油厂总部也设在镇上。虽然是个传统的商贸集中区,但过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限制该镇的发展。2008年,子长县委、县政府决定对杨家园则镇开始实施小城镇建设,也就是那一年的12月,徐茂军就任杨家园则镇党委书记。
“小城镇建设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全镇人民的生活,我一定要给大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从来到杨家园则的第一天起,徐茂军就给自己下定了这样决心。开会讨论,聘请专家论证规划,多方面筹资、跑项目,争取省市政策、资金支持……他和干部们都东奔西走、竭尽所能,白加黑、5+2,经常加班加点,累计争取项目95个,协调资金18.26亿,完成市政基础设施项目32个,公共服务设施项目27个,住房建设项目11个,建成区改造提升项目25个。
李学海一家以前一直住在杨家园则镇政府10公里处的高家沟村,那里地质灾害多发,村民居住的窑洞年久失修,很多都成了危房。
几年前,他们一家赶上了小城镇建设的好时机,享受到了移民搬迁的好政策,从高家沟村搬到了镇子上,住进了整齐划一、环境良好、设施齐全的小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住了大半辈子的破窑洞,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像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李学海的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按政策,我的是一套80平米的房子,自己只交了4万多元,连成本都远远不够,更何况还给我们安了门窗,通了水电气。没有徐书记,哪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截至目前,杨家园则镇移民安置房和保障房一期和二期工程共有2012套住房。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利百姓,60平方米、80平方米、100平方米的房子,农民只需要自付2.2万元、4.1万元、6万元即可入住。同时,该镇还实施了山体公园、水景工程、景观河堤、休闲长廊、河滨大道、别墅小区六个层次的建设,在新区规划建设了幼儿园、广场、文化体育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镇区面貌焕然一新。
“既要让群众搬得出,更要让他们留得住、能致富。”在经过充分实地调研、论证和广泛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杨家园则镇确立了围绕“三大园区”规划和“南畜、北菜、中工商”的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产业规模,扎实推行各项产业发展。目前,杨家园则镇大棚景观养鱼、秦宝模式肉牛养殖、海鸿现代化养鸡等特色养殖示范基地已经形成;餐饮服务区、便民商业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能源工业园区、储藏、物流等行业也蓄势待发。
他是脱贫攻坚的“操盘手”
杨家园则全镇852户2122人仍处在贫困线上,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徐茂军自知作为党委书记责无旁贷。他把脱贫攻坚当前最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常常以村为家,搞调研、摸家底、思对策,对全镇14个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牢记于心,并因村施策、科学制定脱贫规划,探索出了产业脱贫、就业脱贫、困难救济、教育帮扶、法律援助、低保兜底6条脱贫门路,制定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自种自养、联户带动、土地置换、入股分红、托管代养、贷款贴息8条适合农村农户的措施。
蜜蜂峪村自然条件差,而且大部分群众思想保守、文化落后,不懂科学技术,靠传统种植作物,广种薄收,家庭生活都非常困难,是杨家园则镇的贫困村之一,也是徐茂军心里最惦记、去的最多的一个村 。他和干部群众多次讨论谋划,决定以大棚蔬菜唱主角,专业合作社经营,主抓蔬菜种植。村里遇到水利设施、大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时,他就到水利部门跑项目争取资金、到农业部门要求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培训,大棚蔬菜逐渐成为该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为了解决旧棚排水不畅、土地盐碱化严重的问题,2015年底,徐茂军又与县扶贫办、蔬菜公司联系,对原有老旧大棚进行了重建,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蜜蜂峪村共建90多座标准化大棚,大棚产业年收入达300多万元,人均收入近15000元。
“今年西红柿的均价都在2块5左右,我这两茬西红柿下来就能收入近4万元,秋里又种一茬葫芦,又能收入不少,这可比我们之前种地要强多了!说起来这都多亏了徐书记这些好书记!自打他来了之后,帮我们拉了自来水,给我们道路做了硬化,还让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蜜蜂峪村民白艳梅站在自家的大棚里,一边收拾着大棚一边笑呵呵地对记者夸起了徐茂军。
三年来,他为全镇积极争取水、电、路、田以及危房改造、校舍、卫生室等方面基础设备建设项目达78个,新修改造乡村道路56公里,治沟造地4500亩,安装变电5处,完成引水工程17处,危房改造736(孔)间,维修校舍2000平方米,新建改造村卫生室10个,积极争取政策性和社会力量为300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资金30万元,切实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创设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条件。如今,杨家园则镇的贫困群众正信心满满一步步地迈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
他是抓党建的“指挥官”
2008年担任党委书记以来,徐茂军同志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党建是第一工程”,认真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坚持把党的建设工作放在各项事业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书记抓,抓书记”的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始终以身作则,通过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充分发挥“班长”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建立常态化党建工作机制,他坚持每周一例会、每月一分析、每季一调研、半年一考评“四个一”工作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党委会议专题研究党建工作,定期听取党建工作汇报。
2016年他一人走遍了全镇每一个村,了解了村党员活动阵地情况,他觉得和其他兄弟乡镇的村级活动阵地相差太大,于是他向县委组织部等县级部门四处筹集资金,最终筹资50多万元将全镇各村党员活动阵地室内外进行了翻新、版排制度统一更换。仅2017年上半年,他主持召开党委会议专题研究党建15次,先后20多次深入各村调研指导工作,现场解决问题。为落实好省委提出的“三项机制”,形成奋力追赶超越的抓党建工作机制,全面激发了基层组织的活力。他亲自主持研究制定了《党建工作考核细则》,年初与各村支部书记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并给每个村预算了1万元的党建工作专项考核经费,实行半年小评,年终总评,主要通过平时工作、各类活动开展和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等方面进行考察测评。有了科学的考核激励,各支部和党员干部形成了你追我赶抓党建的生动局面。
近几年来,杨家园则镇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村容村貌发生巨大改变,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杨家园则镇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更是离不开一个人的艰辛付出。他就是,杨家园则镇党委书记徐茂军。
他是小城镇建设的“实干家”
杨家园则镇是子长县的第二大镇,205省道穿镇而过,过去是从榆林到西安的必经之地,延长石油子北采油厂总部也设在镇上。虽然是个传统的商贸集中区,但过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限制该镇的发展。2008年,子长县委、县政府决定对杨家园则镇开始实施小城镇建设,也就是那一年的12月,徐茂军就任杨家园则镇党委书记。
“小城镇建设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全镇人民的生活,我一定要给大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从来到杨家园则的第一天起,徐茂军就给自己下定了这样决心。开会讨论,聘请专家论证规划,多方面筹资、跑项目,争取省市政策、资金支持……他和干部们都东奔西走、竭尽所能,白加黑、5+2,经常加班加点,累计争取项目95个,协调资金18.26亿,完成市政基础设施项目32个,公共服务设施项目27个,住房建设项目11个,建成区改造提升项目25个。
李学海一家以前一直住在杨家园则镇政府10公里处的高家沟村,那里地质灾害多发,村民居住的窑洞年久失修,很多都成了危房。
几年前,他们一家赶上了小城镇建设的好时机,享受到了移民搬迁的好政策,从高家沟村搬到了镇子上,住进了整齐划一、环境良好、设施齐全的小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住了大半辈子的破窑洞,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像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李学海的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按政策,我的是一套80平米的房子,自己只交了4万多元,连成本都远远不够,更何况还给我们安了门窗,通了水电气。没有徐书记,哪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截至目前,杨家园则镇移民安置房和保障房一期和二期工程共有2012套住房。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利百姓,60平方米、80平方米、100平方米的房子,农民只需要自付2.2万元、4.1万元、6万元即可入住。同时,该镇还实施了山体公园、水景工程、景观河堤、休闲长廊、河滨大道、别墅小区六个层次的建设,在新区规划建设了幼儿园、广场、文化体育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镇区面貌焕然一新。
“既要让群众搬得出,更要让他们留得住、能致富。”在经过充分实地调研、论证和广泛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杨家园则镇确立了围绕“三大园区”规划和“南畜、北菜、中工商”的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产业规模,扎实推行各项产业发展。目前,杨家园则镇大棚景观养鱼、秦宝模式肉牛养殖、海鸿现代化养鸡等特色养殖示范基地已经形成;餐饮服务区、便民商业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能源工业园区、储藏、物流等行业也蓄势待发。
他是脱贫攻坚的“操盘手”
杨家园则全镇852户2122人仍处在贫困线上,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徐茂军自知作为党委书记责无旁贷。他把脱贫攻坚当前最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常常以村为家,搞调研、摸家底、思对策,对全镇14个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牢记于心,并因村施策、科学制定脱贫规划,探索出了产业脱贫、就业脱贫、困难救济、教育帮扶、法律援助、低保兜底6条脱贫门路,制定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自种自养、联户带动、土地置换、入股分红、托管代养、贷款贴息8条适合农村农户的措施。
蜜蜂峪村自然条件差,而且大部分群众思想保守、文化落后,不懂科学技术,靠传统种植作物,广种薄收,家庭生活都非常困难,是杨家园则镇的贫困村之一,也是徐茂军心里最惦记、去的最多的一个村 。他和干部群众多次讨论谋划,决定以大棚蔬菜唱主角,专业合作社经营,主抓蔬菜种植。村里遇到水利设施、大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时,他就到水利部门跑项目争取资金、到农业部门要求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培训,大棚蔬菜逐渐成为该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为了解决旧棚排水不畅、土地盐碱化严重的问题,2015年底,徐茂军又与县扶贫办、蔬菜公司联系,对原有老旧大棚进行了重建,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蜜蜂峪村共建90多座标准化大棚,大棚产业年收入达300多万元,人均收入近15000元。
“今年西红柿的均价都在2块5左右,我这两茬西红柿下来就能收入近4万元,秋里又种一茬葫芦,又能收入不少,这可比我们之前种地要强多了!说起来这都多亏了徐书记这些好书记!自打他来了之后,帮我们拉了自来水,给我们道路做了硬化,还让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蜜蜂峪村民白艳梅站在自家的大棚里,一边收拾着大棚一边笑呵呵地对记者夸起了徐茂军。
三年来,他为全镇积极争取水、电、路、田以及危房改造、校舍、卫生室等方面基础设备建设项目达78个,新修改造乡村道路56公里,治沟造地4500亩,安装变电5处,完成引水工程17处,危房改造736(孔)间,维修校舍2000平方米,新建改造村卫生室10个,积极争取政策性和社会力量为300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资金30万元,切实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创设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条件。如今,杨家园则镇的贫困群众正信心满满一步步地迈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
他是抓党建的“指挥官”
2008年担任党委书记以来,徐茂军同志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党建是第一工程”,认真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坚持把党的建设工作放在各项事业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书记抓,抓书记”的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始终以身作则,通过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充分发挥“班长”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建立常态化党建工作机制,他坚持每周一例会、每月一分析、每季一调研、半年一考评“四个一”工作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党委会议专题研究党建工作,定期听取党建工作汇报。
2016年他一人走遍了全镇每一个村,了解了村党员活动阵地情况,他觉得和其他兄弟乡镇的村级活动阵地相差太大,于是他向县委组织部等县级部门四处筹集资金,最终筹资50多万元将全镇各村党员活动阵地室内外进行了翻新、版排制度统一更换。仅2017年上半年,他主持召开党委会议专题研究党建15次,先后20多次深入各村调研指导工作,现场解决问题。为落实好省委提出的“三项机制”,形成奋力追赶超越的抓党建工作机制,全面激发了基层组织的活力。他亲自主持研究制定了《党建工作考核细则》,年初与各村支部书记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并给每个村预算了1万元的党建工作专项考核经费,实行半年小评,年终总评,主要通过平时工作、各类活动开展和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等方面进行考察测评。有了科学的考核激励,各支部和党员干部形成了你追我赶抓党建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