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央厨房融合平台 | 网站客户端 | 采编
高台印象
时间:2018-10-25 11:37:50作者:杨东婷    点击数:次    来源:子长新闻网
高台初印象
    上学期间,每当在学习上偷懒开小差的时候,母亲就吓唬我:现在不用功学习,长大后无一技之长,到时候就把你嫁“三岔”(距县城几十公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三个乡镇:涧峪岔、南沟岔、李家岔)或者“高台”(涧峪岔乡更偏远的山区)那些个乡沟旮旯里,羊肠鸟道驴驮水,老小轮穿一条裤,那时候,你哭黄天都没人心疼。
    我知道,母亲一定舍不得把我嫁到那样的穷乡僻壤,她只是用农家人最朴实的方式警示我刻苦学习,将来走出农门过上优越的生活。上师范期间,也曾收到过“三岔”同学的情书,但母亲的警示从没有让我越雷池半步,“羊肠鸟道驴驮水,老小轮穿一条裤”的穷苦生活足以抵挡那些甜言蜜语的诱惑。
高台秋韵
    丁酉年金秋十月,有幸随子长县文化驿站组织的“金秋情 高台行”采风团初次走进传说中的“高台”——现已改称高台便民服务中心。
    车子载着好奇心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上迂回漂移。湛蓝的天空如水洗过一般纯净。举目远望,层峦叠嶂,空气中散发着缕缕草木的馨香。被霜染过的秋叶随风飘舞,火红、金黄的落叶堆积、绵延,美轮美奂,令人心旷神怡。山坡上、道路旁、坝地里,皆是金灿灿的糜谷及待收割的玉米高粱,在秋日的映照下,颇有“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美妙。车在前进,沟在后移,窗外多彩的世界迷醉了窗内多情的眼,这样的“金秋画卷”怎一个美字了得!通往“高台”的路并不够宽阔,但也不是传说中的“羊肠鸟道”,车子一直沿着柏油马路行驶到目的地。 
    目之所及,到处都是金色的谷地,沉甸甸的谷穗深沉地静默着。田间地头,吼着信天游的农人欢快地赶着驴拉车,车上载着小山一样的谷穗子正准备运往打谷场。打谷场上,零星地堆了高高的谷堆,谷堆旁边蹲着一扇石碾,一股古朴典雅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十多个拢着羊肚子头巾的汉子正面对面站成两排打场,他们同时甩着镰枷,同时踏步移动,同时唱着欢乐的秋收歌,镰枷在他们充满希望的歌声里有节奏地此起彼伏,好一派丰收祥和的景象。      
    走进农家小院,高挂于窑面上的串串红辣椒恣意地卖弄着风情。磨盘上,几个簸箕里分别晾晒着大红枣儿和向日葵瓜子,真让人垂涎三尺。院子中央的“豊”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瓜:枕头大小的冬瓜、又大又圆的西瓜、车轮般的南瓜、圆溜溜黑乎乎的北瓜,还有俊格艳艳的番瓜……几个老农坐在高高的金色的玉米堆上说着笑着搓着玉米粒子。一只大红公鸡带着几只老母鸡在周边磨道里觅食,淘气的小黄狗故意走近了追赶,吓得众鸡四下逃窜。农家小院,风情十足,倍感亲切。
    午饭时,院里支起的方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热气腾腾的农家饭,蒸红薯,煮南瓜,绿豆南瓜汤,洋芋蓉沾着绿格盈盈的腌小蒜,采风人员再也顾不得矜持,旁若无人的大吃大嚼起来,以前珍馐美味不觉鲜美,吃这里的寻常饭菜却别有一番滋味。淳朴善良的农家人,再三热情地叮嘱我们:老乡,好好吃,别嫌弃……再吃一碗,锅里还有!一时间,我竟忘了自己的身份:一个匆匆的过客,一个曾拒绝跟这里有任何关联的过客。
奋进中的黄米山村
    高台便民服务中心的黄米山村,因盛产小米而驰名。这里海拔1654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一年四季光照充足,从古至今就是农作物得天独厚的耕植地。据传,华夏人文初祖黄帝,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以及北宋名将狄青等都曾在这里休养生息,以五谷杂粮为生。
    近年来,“高台”依附当地绿色农业的天然生态优势,结合中心实际,整合了以黄米山为中心的13个行政村,动员2568户8026人,集中发展以小米为主的杂粮产业。如今,黄米山村无公害杂粮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已达8600多亩,预计年产量达2580吨,产值达1032万元。村民的生活水平较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017年,高台便民服务中心的干部根据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于黄米山村引进了集农产品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炬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着力打造环保、绿色、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 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走进炬丰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的黄米加工车间:硕大的石碾绕着碾盘匀速转动,转动着的石碾不是传统的人工推磨,也不用牲畜拉,而是采用现代的电磨、电碾加工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品质。公司还注册了“黄米山石碾小米”、“小亲亲米粉”等产品商标,取得了国家QS认证,同时引进电子程序自动计量包装封口机器,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如今,黄米山的小米正逐渐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石碾小米产业既带动了全县乃至陕北地区杂粮的发展,还为偏远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探寻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发展之路。
    我相信,黄米山的米产业在科学理念的经营下,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不久的将来必定会走出子长,走出陕北,走向全国,乃至整个国际。人们品味的不仅是口感圆润,营养丰富的原生态小米,更多的是品味陕北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高台峡谷
    徒步进入神秘幽绝的巨壑深谷,举目四望,到处都是怪石嶙峋,到处都是林木耸翠,到处都是古藤盘缠。天地泼墨,峡谷的旷世美景让人目不暇接:被岁月的流水冲刷形成的“沟壑”,在天悬地隔的巨大绝壁中峥嵘。石壁、石峰、石芽、石柱,有的壮实,有的清秀,有的魁梧,有的柔美,其形态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形象逼真,情趣迥异。站在不同的角度观看,其形态都各不相同,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山回路转间,巨大的石龟在半山腰引颈伸望,一派玄妙虚幻意境。抬头远眺,壁立千仞,凌空挂着一节节,一层层,下粗上尖,状若斧削的巨大石笋。回首,一只沉睡了千年的巨狮悠然醒目,使人有不寒而栗之感。“巨狮”周边生长着一些如虬的树木,那些谁也说不清到底在高高的顶端孤独地生长了多少个世纪的树木,虽然没有参天的气派,却株株显得古朴苍劲。在一片天地空灵之间,静默着一枚巨大的方方正正的“玉玺”,使人不得不怀疑是玉皇大帝曾游走此地时不小心遗落了的玉印。    距“仙女望夫”百米处,矗立着一块勇士头像样的巨石,这样的意境,不得不让你联想到当年季隗深情目送重耳返晋时难分难舍的场面……置身石峡,仅用眼睛看是不够的,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的想象够大胆够丰富,你将收获更多的如梦如幻。
    静寂的石峡间,一定不能缺少充满灵气的水。细若游丝的缕缕瀑布在巨大的石槽边柔情蜜意轻吟浅唱,山涧绕着弯儿不慌不忙地向远处涓涓漫延,舒缓而有力,像音符轻柔地穿透内心世界,赏心悦目间拨动心灵的琴弦。边走边抚摸着古岩上或粗糙或光滑的表面——那些水灵灵的绿的黄的灰的苔藓,在这幽静的峡谷间不甘寂寞地生长着,让人顿生怜惜之情。水缘石而灵秀,石缘水而奇美,石缘花而雅致,有了簇簇野花的陪伴,大峡谷自然也就多了无限生趣。    
    经过峡谷的大半路程,目光朝着摩崖望去,只见半石崖上错落地开着六个方方正正大小均等的口子,在通往洞口处散砌着一些攀爬的木楔子,怎么看都不像大自然的杰作,倒像是哪个能工巧匠有意为之。我们不解,随行的一名古稀老人为我们揭开了迷惑:据祖辈们传,很早以前一家兄弟三人为了躲避外敌侵扰,携全家老小夜以继日地在石崖上开凿了内洞面积大约十多平方米的防空洞以避战乱。葳蕤的草木掩映着洞口,常人很难察觉。平日出入耕作,他们就顺着木楔上下,过着安然太平的生活,此举,让人不得不佩服高台人的聪明才干。
    一个多小时后,终于走出了这神奇秀美的石峡,我不由思量起它的前世与今生。它是大自然的杰作无疑,也许是一次地震自然拉裂形成的积岩,也许是一条河流经过数百万年冲涮而成。高台峡谷,犹如一个养在深闺人久未时的大家闺秀。它又似一方原始的未经雕琢的心灵净土,纯洁而剔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台峡谷有山有水,山水相融,俘虏了与它邂逅的每一个仁者智者的心——在浮躁和商业化的今天,能行走在这片充满洁净与祥和的天地间,足以让人超凡脱俗、摒弃功利、返璞归真。 
    此次高台行,彻底颠覆了我最初的印象。如今的高台,石奇水秀人美,它是我人生中又一个美好的遇见。遗憾,当年没有福分嫁到此地,而现在我能做的,仅是把高台迤逦的风光收藏起来,把这里淳朴的民风收藏起来,藏于心,藏于眼,藏于笔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中共子长市委宣传部主管 子长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6112020001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27420062
编辑部电话:0911-7122593 新闻热线: 0911-7121276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admin@zichangrm.com 举报电话:7121276 陕ICP备150072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