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央厨房融合平台 | 网站客户端 | 采编
钟山石窟
时间:2018-12-24 16:08:15     点击数:次    来源:子长新闻网

 钟山石窟位于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始建于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0),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凿建而成,据历史记载共十八窟,现仅发掘五窟,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整个石窟依山而建,坐北向南。东接清风明月戏楼,南临秀延河水,西眺安定故城,为中国丝绸之路北线必经之道。石窟经历代修葺,至元初,已有大小石窟11处及众多塔、寺院,占地360垧,僧人500。主持僧北辖葭州(今佳县),南统骊山(今临潼)。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成为方圆数百里群众宗教文化生活的圣地。据清道光“安定县志重修石宫寺碑记载”,这里原有中殿、十王殿、明王殿、金刚殿;还有万佛楼、钟鼓楼、三官楼、观音阁及禅室方丈。雕梁画栋,十分壮观,惜毁于兵燹,除正殿石窟外,尽成废墟。为典型的纵轴式布局佛寺,现开掘石窟五个,以中窟保存最为完整,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故称万佛岩,始建于宋平治四年(1067年),洞内富丽堂皇,色彩鲜艳,万尊雕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浮雕佛像错落有致,做工精细。中外学者认为,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之下。专家结论为:“中国最早的石窟群”、“全世界罕见的石窟”、“第二个敦煌”,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主窟万佛岩呈长方形,面积为225㎡,平顶八卦莲花藻井,窟内正中有长11米,宽5.3米,高1.4米的石坛基,坛基上有3组14尊大型主体石雕,主佛像为释迦牟尼三世佛,分别为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释迦牟尼像高3.54米,就地而雕,与坛基紧密连为一体,坛前有乘狮的文殊菩萨和乘白象的普贤菩萨。释迦牟尼结跏跌座于束腰形仰莲须弥座上,形象十分庄重。释迦牟尼佛像左右分别侍立大弟子迦叶和小弟子阿难,均脚踏莲座,通高2.5米,形象逼真而生动。坛基东西两端各立一尊侍协菩萨,坛基前后两排共八根接地连顶的方形石柱,1米见方。
    造窟时所留支撑顶板岩石高5米。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均密无间隙地刻满了数层浮雕,这些浮雕均以佛教故事为主。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又在主窟的外壁上,精雕了道教老子及关帝的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又将孔子的造像补雕其上,历史上称为三教圣人,是我国历史上佛、道、儒三教合一的产物,从而使这一珍贵的艺术宝库更加丰富完整。坛基三尊主像上面各凿有复斗形藻井,绘唐草图案。窟内雕像,全部妆彩,尤以主像群最精,均以泥金彩绘,金碧辉煌,保留千年而经久不变,令人称绝。钟山石窟保护范围之内,还分布着许多古建筑,如宋代的山门、牌坊、明代的萧寺宫、禅院、清风明月戏楼、七级密檐式砖塔、九级松岩法师浮图塔等均保存完好,造型别具一格。
    钟山石窟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沉举。地上地下的文物遗存十分丰富。石窟规模宏伟,气势壮观。万余尊石雕造像造型逼真,体态丰满,千姿百态。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排列紧凑,协调有致,场面富丽,奇伟生动,工艺精细,活灵活现。泥金彩绘,保留千年,经久不衰。不愧为:“神工鬼斧,巧夺天工”。保留完好的碑、碣题记,不仅为研究考证钟山石窟提供了佐证,同时又是书法佳作。完整的惠善法师浮图塔,松岩法师浮图塔、塔林、砖塔、石牌坊、肃寺宫等,均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国务院公布钟山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内外开放。绝对保护范围19250平方米。一般保护范围44000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80公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中共子长市委宣传部主管 子长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6112020001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27420062
编辑部电话:0911-7122593 新闻热线: 0911-7121276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admin@zichangrm.com 举报电话:7121276 陕ICP备150072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