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革命先烈,他去世后,毛泽东同志先后三次为其题词并撰写祭文,这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还是第一位被我党用他的名字为其家乡县命名。他,就是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和西北人民无比热爱的革命领袖——谢子长。
深情怀念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我们尤其怀念所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血牺牲的革命前辈,怀念那些在历史硝烟中或清晰、或朦胧的早期共产党人。
我们能够非常清楚地记得那些先烈的名字:方志敏、小叶丹、毛泽民、毛泽覃、王若飞、刘志丹,等等。但是,就笔者而言,却对谢子长非常陌生。机缘巧合,在党的95岁生日前夕,我来到了以英雄命名的陕北的子长县,使我补上了这一课。
“陕北的那游击队哎,老谢是总指挥,纪念的那个强世清哎,闹呀么闹革命,闹革命……”6月18日,在陕西延安市子长县的革命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小李正给在陵园参观的“千人游子长”的游客,高唱陕北信天游《谢子长》。韵味独特的陕北民歌,向人们诉说着陕北人民对谢子长的爱戴和怀念。子长陵,是为革命烈士谢子长而建设的陵园,今年67岁的王志厚老人,曾经是陵园管理处负责人,他深情地回忆起谢子长烈士的点点滴滴。
光辉足迹
谢子长,1897年生于陕西安定县。
1919年起,他先后入西安省立第一中学和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读书。1922年考入太原学兵团学军事。1924年回安定县办民团,任团总。同年赴天津、北京,参 加反帝斗争。1925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根据党的指示,回安定县继续办民团,利用团总身份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2月被选为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主席团成员和农民协会促成会委员。曾创办青年军事干部训练班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教育;组织和领导农民协会打击封建官僚,惩办土豪劣绅,被群众誉为“谢青天”。
1927年 10月,谢子长与唐澍等组织领导了清涧起义,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被史上并称为我党的三大起义。1928年 5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兼革命军第 3大队大队长。起义失败后,回陕北开展武装斗争,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委员。1930年8月任中共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总指挥。1929年至1931年,先后在陕北、宁夏、甘肃等地做兵运工作。1933年夏被派往察绥抗日同盟军第18师,负责中共组织的工作,协助师长许权中指挥作战。同年11月回到陕西,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恢复了陕北红军游击队第1支队,壮大了第2、第3支队,建立了第4、第5支队。1934年7月,谢子长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在河口战斗中,谢子长不顾个人安危,在前线指挥作战,不幸胸部被敌弹击中,身负重伤。他忍住剧痛,坚持指挥,直到战斗完全胜利。
1935年2月5日,谢子长被选为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他的伤势不断恶化,于2月21日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时年38岁。
永恒丰碑
英雄的简历用文字叙述,波澜不惊,但是,组成这些文字,要经历怎样的腥风血雨、流血牺牲!
英雄的付出,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英雄去世的当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
1939年,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将谢子长的遗骸移葬于他的家乡枣树坪并修建了谢子长烈士墓,毛泽东同志于6月23日第一次为其题词:“民族英雄”;同年7月9日,毛主席第二次题词:“虽死犹生”,并亲自撰写碑文:“谢子长名德元安定人一九二五年在北平加入共产党自此即以共产主义为解放中国人民之道路创农民讲习所组农协会领导人民参加反帝反军阀运动人民因有谢青天之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子长起义于清涧继参加渭南暴动败不丧志奔走西北华北各地九一八事变后于陕甘之间组织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即是红军第二十六军之前身一九三三年赴察哈尔参加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回陕北组织第二十七军协同刘志丹高岗诸同志创造了陕甘宁边区一九三四年于河口之役负伤一九三五年春因伤逝世党政军民各界感子长之功德改安定县为子长县以志纪念于政府及人民为子长立墓之时书以叙之”。
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烈士陵园 ,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仪式,党政军民两万多人参加,毛主席于2月28日,第三次为其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把一切献给人民的人,将永远是人民心中的丰碑。